真正的爱孩子,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01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中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追风筝的人》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和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对儿子阿米尔,他一直有很高的期许。尽管认为儿子软弱无能,但他还是不断创造机会,他替阿米尔报名参加了足球队,后来又带着他观看比武竞赛。去美国生活后,他从事着加油站工作,供养儿子上大学,希望儿子能够成材。而为了得到渴望的父爱,阿米尔也努力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佯装热爱足球、假装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风筝大赛的桂冠。其实正如父亲朋友拉辛汗所说,孩子又不是画图练习本,你不能光顾着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他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都有自己的优势。阿米尔虽然个性敏感柔弱,却在写作上颇有天赋。在父亲不认同阿米尔时,是拉辛汗鼓励他:亲爱的阿米尔,最难忘的是你的故事饱含讽刺的意味,有些作家终其一生都对它梦寐以求,而你的第一篇故事就达到了,太棒了!拉辛汗的鼓励,给予了阿米尔写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米尔逐渐学会了按照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决定自己要走的路,他不再只做父亲喜欢和期待的事,而是做自己所擅长的事。当自我的思考同外部世界很好融合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其实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他们期待着孩子能按自己为他们设计的轨迹走,却往往疏忽了孩子其实有着自己既定的人生轨道。图片发自简书App02曾经看过一篇小故事。说的是一个村子里跑来一匹马。善良的村民想把马送到原来的主人那里,可是马儿不会说话,大家想了很多的方法,也没有达到目的,这时一个村民说:让我来试一试。后来马儿回到了主人的身边。村民们很惊奇,问那个人用了什么方法?这个人说:其实很简单。我松开它的缰绳,让它在前面走,我在后面陪着。当马儿饿了的时候,停下来让它吃草,当马儿渴了的时候,让它去喝水,当马儿走到危险的地方时,我轻拉缰绳,把它牵引到大路上来,然后松开缰绳,继续让它自己前行,就这样,马儿自己找到了家。我见过很多形形色色的爸爸妈妈,大多数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把孩子将来的道路全部安排好了,这本身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可是有的时候,孩子像马儿一样,并不会告诉我们,他们真正的需要父母如何去做,他们能做的就是无条件的接受,不管父母给自己的东西合不合适,时间久了,有的孩子就开始对抗家长,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图片发自简书App03周国平曾说:你要为孩子安排一生,你安排得了吗?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的人,但你可曾意识到,你从没给过他们独立的灵魂和精神空间。为孩子报班补课、安排工作、烧菜做饭、买车买房,似乎安排好了孩子的一切,你以为这是因为孩子离不开你,其实是你的生活在无可救药地依赖着孩子获得意义。说到这里,就想起现代版“伤仲永”魏永康,2岁就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完成初中课程,13岁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有这样的成绩,全赖母亲二十几年来的照顾,每天早上把牙膏挤好,把要穿的衣服搭配好,他从小没有洗过一双袜子,即使在17岁考研究所之前,也是一边看书,母亲一边喂饭。因为魏永康妈妈觉得吃饭浪费时间,不必自己动手,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息。在魏永康考上博硕连读后,离开母亲就生活“失控”了。完全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知道脱衣服,大冬天不知道加衣服;房间不打扫,屋子里臭烘烘的;他经常一个人窝在寝室里看书,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为此一门功课记零分,而没写毕业论文也最终让他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在得知孩子被学校劝退,这个望子成龙的母亲情绪崩溃,大喊恨不得孩子跳楼死了,被车撞死,没有这么没出息的孩子。这个妈妈以为,孩子这么聪明,即使自己离开后,也能很快学习生活技能,照顾好自己。却没有想到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来包办一切,已经让孩子形成习惯。天才不惧高山,却被土丘绊倒。而绊倒他的小土丘却是寻常人都会的基本生活技能。孩子应是自己独立的剧本,而不是父母的延续。其实,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