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寻常即是道——《论语》悟读【473】
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寻常即是道。
《论语》第十九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表示转折)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担当洒水扫地、言语酬答,迎送客人的事,是可以的,但这些是礼仪的末节,根本性的东西则没有学到,怎么办呢?”
子夏听到这些后,说:“唉!子游说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个该先传授?哪个该后教诲?比之于草木,这些需要区分开来,以分别对待。君子的学问,怎么可以歪曲呢?能够按照次序教育学生,有始有终的,恐怕只有圣人才可以做到吧?
【悟读】
谈为我辈寻常事,笑是人间不老方。
道不远人,道不玄乎,道在点滴,生活即道。上一章论及大节小节,本章是子游、子夏两位贤者关于教学方法的争议,其本质依然是关乎君子之大道。
何为礼乐之本?仁也。夫子在《论语》当中说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心,人之本也;礼乐,仁之表也。礼乐可助人回归仁心,亦为仁之重要组成。
洒扫、应对、进退,即洒水扫地、言语酬答、迎送客人。看似小事一桩,实则礼之始,或谓礼之末。
子夏教学生洒扫应对,从这个枝末上逐渐回归到根本,这是教学的善巧。子游的轻视和批评,至少犯了三点错误。
其一,忽视了教育的循序渐进,没有量变,何来质变。
其二,过于重视了本,忽略了末。其实寻常即是道,道不远人时时修。
第三,人为割裂了仁的内在和外显。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人,总是高尚一阵子,平庸一辈子。教育的真谛,亦在点点滴滴之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