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组疾病:腹膜后胰腺占位
精准医疗,影像先行;共享影像,合作共赢
胰尾或脾门旁病变的鉴别
资料来源《影像科医师手册》
一、胃肠外间质瘤
①无明显临床症状
②有良恶性之分,不仅发生在消化道也可起源腹腔或腹膜后腔,CD34、CD117强阳性。
③CT:多为单发,肿块较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
胃肠外易发生囊变、坏死,病灶内较少钙化;增强:实性间质瘤成分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可表现为条索、分隔样强化,偶可见邻近胃壁同等程度强化
④T1WI稍低、T2WI较高信号,有坏死者信号不均匀。当出现以下征象考虑为恶性;>5cm时侵犯邻近组织发生远处转移。
二、假性囊肿
胰腺假性囊肿是指有完整非上皮性包膜包裹的局部液体积聚,里面含有胰腺的分泌物,肉芽组织,纤维组织等。它是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囊肿通常位于腹的中部或左上腹,即胰腺的体尾部,在小网膜腔内胃与结肠,胃与干直肠和横结肠系膜之间。部分重症的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或者是胰腺外伤发病后胰腺实质会发生自身的消化,出血,坏死和液化。主胰管或其分支局部会发生断裂,管腔阻塞,引流不畅。于是在炎性反应和组织修复的同时,胰腺实质或胰周会出现液体的积聚包裹,从而形成胰腺的假性囊肿
三、平滑肌瘤
①中年女性多见。
②来源于各类平滑肌细胞或间叶细胞。
③CT:较大直径,一般大于10cm,坏死常见,软组平滑肌织密度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大多包膜完整,界限清,当侵犯周围组织时分界不清,容易侵犯大血管。
④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
四、淋巴瘤
①发热、盗汗,可有腹痛。
②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霍奇金淋巴瘤多发生在15~35岁。
③CT:腹膜后沿大血管分布的界限清晰的多发肿大淋巴结,伴或不伴有局部融合,形态不规则,密度均匀;静脉期轻度或中度持续强化,延迟期
病变均匀持续性强化,少数中央坏死可表现为环形强化。
④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
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
①30岁左右,50~60岁为发病高峰
②青年组90%多为透明血管型,中老年组多为浆细胞型及混合型。
③CT:直径<5m病灶多为等密度,密度低于肌肉细胞增及肝脏;直径>5cm病灶呈混杂密度,界限清晰,中心可有纤维搬痕,显示为低密度,50%边界不清。(CD)140%侵犯邻近结构,常有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早期强化程度中等至明显,强化均匀,延迟后消失为其特点。
④T1WI稍低、T2WI较高信号,信号多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