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试读报告
文/孟亚坤
读完常生龙先生写的《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很受益匪浅,把素养分析的很透彻,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素养。
进入21世纪的人类,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会成为新变革的起点,而且将会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这是时代特性,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变化,作出变革。
该书讲了四辑,第一辑探讨了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演变过程,并将素养分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三类,逐一进行了讨论。第二辑集中讨论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第三辑对必备品格做了解读。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事物的关系的角度,对协调这些关系需要具备的品格特质做了讨论。第四辑讨论了学校如何实施素养培育的问题。这很实际,很实用于我们教学中。
该书讲了 很多案例,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来写,更具说服力更联系实际。从开始介绍核心素养,让读者认识素养,又谈到能力和能力培养,到最后,素养如何应用到教学中。是个完整的过程。
本书提高核心素养,并强调核心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自我管理重要性,让学生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并提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融入团队,团结同事。
人都有惰性,如何提升自我约束力?一是给自己设置清晰地目标,二要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人生没有近路可走,要想成为优秀者,必须从自律开始。三是经常给予自我奖励。在工作中,我将铭记这三点,提升自我约束力。
本书读完回味无穷,反复读将会更深理解其中内涵,所以我将利用课下时间再次进行解读本书,以便更深刻领会其中内涵。
《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试读报告
文/张乐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加综合多样,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亦应运而生。因此为了更加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正确调整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和深度教学的变革。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了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同时注意让学习发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及,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反馈,保持专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强调要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
因为教育系统具有复杂的特点,所以有关核心素养学科、教授、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从多维度、多方面来建构核心素养的框架,不断丰富其中内涵,挖掘其深度。从多个方面完善学校教育,最终使核心素养的落实达到良好的效果。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像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也渐渐代替传统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被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所了解和接受。反过来这些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新概念,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对其进行筛选和凝练出的精华并对其进行宣传,使这个新概念被普通大众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合理的使教学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