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抗肿瘤药物知多少?
上海长征医院药学部
张凤
提起靶向抗肿瘤药物,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那应该就是“贵“,现在 “好”了。好在哪里呢?国家医保近来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让很多靶向药物纳入了国家医保支付目录,切实减轻患者相应疾病治疗经济负担,明显提高靶向药物治疗的可及性,让更多患者获益。
首先要了解一下“驱动基因”,这是一种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基因,就像车载导航指引汽车前行一样,它们的突变会“驱动“肿瘤细胞发生、发展、转移。靶向药物一般都针对“驱动基因“设计,通过抑制“驱动基因“的功能进而阻碍肿瘤细胞增殖。
所以,适不适合吃靶向药物,应该先进行相关的“驱动基因”检测。因此,临床医生、临床药师会建议肿瘤患者,尤其是肺癌患者,采集病理组织或血液样本等进行基因检测,然后根据患者相关的基因特点选择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甚至可以让患者免去诸多放化疗的痛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一个基因的信息能够提供一类靶向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但是,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临床医生、临床药师会建议患者做覆盖更多位点的基因检测,例如肿瘤全基因检测。因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多靶向药物、甚至化疗药物的基因信息,帮助临床医生、临床药师为患者筛选出最可能从中受益的靶向药物,甚至尚未上市的在研药物,鼓励患者参加临床试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治疗希望。
不过,由于全基因检测价格相对于单基因检测而言,比较昂贵,一般不在医保支付范围之内,所以具体情况患者还是量力而行。
答案是肯定的,老百姓都知道“是药三分毒“,靶向药物一样,也会对机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和阿法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就有皮疹、腹泻、甲沟炎、口腔粘膜炎、肝损伤、间质性肺疾病等等。
一旦患者出现上述情况请不要害怕,因为上述不良反应多数是可防、可控的,停药后这些不良反应的级别可降低;并且要及时告诉治疗团队,临床医师会根据患者基本特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等使上述不良反应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减量或过早停药而中断有效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靶向”一词体现了我们对治疗成功的期待和寄托,靶向抗肿瘤药物被赋予了“瞄准“机体病变部位的能力,相对于普通化疗药物,能够在目标区域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我们也真心希望每个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就是一片”日落西山红霞飞“的战士打靶归来的美好景象。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