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反思”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反思真的有用吗?在诸多教师的观念中,反思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检视其优点、缺点,并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改进的具体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诸多新手教师将反思界定成了“独角戏”。这种反思产生的作用较小且持续进行的难度较高。
那么,“全面的反思”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按照科顿(Colton,A.B.)、斯巴克斯-兰瑟(Sparks-Lnaser,G.M.)及布鲁巴奇(Brubacher,L.W.)等人的研究,“全面的反思”还要包括:关注具体的问题、围绕问题进行专业阅读及同伴交流。即,反思并非独自的“想”,而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和境遇,围绕着特定问题并对其思考、尝试解决的过程。
从新手教师看,新手教师需要“学思结合”“己友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中的这两句话蕴含的观念与西方的诸多研究具有一致性,从某些侧面反映出“独自的想”的弊端。教师在回忆、梳理、思考自己的教育经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从一个个小的问题出发,搜集、阅读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同伴进行交流、分析,将“想”与“学”结合起来,“我”与“他”结合起来。
从科组、备课组层面看,提供反思的氛围及契机有助于新手教师落实“全面的反思”。就反思的氛围而言,对于新手教师经过反思提出的或大或小或难或易的问题,要秉承不忽视、不敷衍、不放弃的态度,调动一切资源、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就反思的契机而言,科组、备课组中的“老教师”可以引导新手教师养成及时记录困惑、改进措施、效果等的习惯,并在集体备课等活动中请新手教师将自己“一个人静静想”的问题呈现出来,进行组内探讨。
从学校及其他相关人员看,提供一定的支持条件有助于新手教师落实“全面的反思”。学校可以完善图书室建设,添置各类教育教学专著、专业期刊等并集中摆放于同一区域,供教师查阅;可以创建电子资源库,分类存放新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授课视频、教案、随笔等,供老师们回顾,并可购买知网等账号,为新手教师寻找专业知识提供资源;可以“滞后”邀请专家,即针对教师们经过“学思结合”“己友结合”后提出的问题,邀请专注这一类问题的专家深入指导,从寻找“全科医生”诊断到分诊后寻找切合度更高、更专业的“专科医生”。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各种平台、制定各种激励措施的方式,为新手教师的同伴合作提供更多助推力与可能性。
从其他相关人员(如专家教师、权威人士、教研员)看,提供专业知识支持有助于新手教师落实全面的反思。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深入一线,与新手教师进行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分析、探讨;可以借助较高的平台(如多校联盟、市区级教科研部门等)选拔、招募一些有反思意识、有钻研精神的新手教师,助力他们更好、更快发展,并尽可能使其辐射自己学校的同事、改善教研生态。
真正的“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并不是机械地看一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也不是简单地想一想自己的得失,而是扎根于那些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各种实际问题,在阅读、对话、思考过程中触及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行动模式。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反思不断具有新的生命力,并助推新手教师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