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难在知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能认识自己是真正的聪明。无独有偶,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门上也刻着一行大字:“认识你自己!"这就是被人们奉为阿波罗神谕的格言。西方格言和东方古训阐述着同一个真理:知己比知彼更可贵,也更困难。
从认识论上讲,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客观辩证地认识自己。知己长短方能扬长避短。如果既不知己之长,又不知己之短,或以短当长,或以长当短,不仅不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连本来可以获取的成功也会化为泡影。知己也有利于知彼。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常常一方责怪另一方不理解自己,并为此感到痛苦,殊不知这正是不知己所致。比如夫妻争吵,本来你自己心胸狭小,却埋怨对方故意找茬。再比如提拔使用,本来你自己毛病很多,不够条件,却埋怨领导埋没人才。可见,不知己,则无以知人,知己也是知彼的重要条件。
为什么知己比知彼更难呢?原因主要有三条:
一是认识方面的。人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获得,而对自己的认识,要通过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作用于外部世界以后,才有信息反馈回来,这就是知己比知彼要落后半拍。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包含着这个道理。
二是社会方面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对自己真实价值的认识容易产生偏见和错觉。即使一些名人也不能免。所以鲁迅说,往往社会上崇敬名人,也就常有名人被崇奉所诱惑,如果自己不保持警惕,是会被捧晕的。
三是感情方面的,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无论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有点孤芳自赏,甚至敝帚自珍,大概也是人之常情。
人不知己,其害无穷。古今中外,这方面的教训不胜枚举。《吕氏春秋》专有《自知》一篇,其中有一段说:“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茶、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可见,知己与否,简直关系到邦国存亡、身家安危,岂能不慎!
知己,关键要谦虚谨慎,善于用客观的、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一个人不论多么聪明、多么能干,但同集体的智慧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把自己放在集体中比较,才能对自己有个比较客观的估计,才能正确看待自己;一个人的成绩和进步往往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如果只看到个人的因素,便会被成绩冲昏头脑。
牛顿有句名言:“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自谦之词,也是客观真理。当然,自高自大、自满自足是不对的,但自卑自贱、妄自菲薄,也要不得,它同样是缺乏知己的一种表现。只有心中有一把客观的尺子,才能既不夜郎自大,又不妄自菲薄,真正使目已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