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援朝战争后,德川家康受到啥刺激?连带日本300年不敢妄动

文/大飞

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人问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如果杜鹃不啼叫,怎么办?"德川家康回答:"如果杜鹃不啼叫,那就等到它啼叫。"

这是一个常常被引用于描绘德川家康其人个性的故事,在各种风评中,人们也喜欢用它论说日本人重视忍耐的文化。这类观感让日本人在我们中国获得了一个外号——“忍者”民族。其实在隐忍的日本文化之下,日本人的个性有着急躁轻进的另一面。

▲德川家康

二战时期,日本对美宣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其在万历年间入侵朝鲜,在人们常常提及的野心之外,则更是隐藏着这种急躁轻进的特征。虽然日军战败退回日本国后没有受到明朝军队的追击,但是战争的影响并未就此止步。

一、日本人的蜜汁自信

在军事行为中,为普通人所忽视的战前备战,对战争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备战包括:端正举国上下面对大战的心理状态、收集敌方情报、庙算制定足以战胜敌方的战略、储备足以战胜敌方的力量。

咱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虽然英勇坚韧,但整个战争过程却很艰难,原因就是备战不足。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国,其为了发动侵华战争,足足准备了数十年。我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免会怀疑日本人的这种谨慎,是不是被当年的大明军队打出来的毛病。

丰臣秀吉在统一了日本之后,仅仅因为听信流窜回国的倭寇关于大明军队腐败不堪战的说法,便悍然发动了以朝鲜为跳板、意图征服中国的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侵朝战争,丰臣秀吉前后发动了16万和14万兵力投入战场,明朝则分别出兵4万和8万。最终,明军以伤亡3~6万让日本军队付出了伤亡超过17万的代价。

虽然,日本的历史书始终坚称己方的军队一路大获胜利,仅仅因为丰臣秀吉的死亡,才导致退兵。但丰臣秀吉死前留下的这份密令,却流露出了日本人对明军展示出的军事力量的恐惧。

秀正传秀赖,密嘱二人曰:"吾与明构兵,祸结弗鲜,吾深悔之。彼闻吾死,或大举来报,国朝自古未曾受外国侵辱,及我时受焉。吾深恥之,是吾所以托国家于家康。"

冒进的军事行动让日本付出了代价,而这负面的政治遗产又直接指向了丰臣家。

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朝露般降临,朝露般消散,此即吾生。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的梦。"丰臣秀吉临终时说道。他那野心勃勃地吞并亚洲的计划,在开始的地方结束了。他的话语里,似乎也包含了对不光明的未来的叹息。

▲丰臣秀吉画像

战后,明朝的军队并没有像丰臣秀吉预期般的入侵日本,反倒是臣服于其麾下的诸侯(大名)发起了进攻,给丰臣家带来了末日。

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在其政权内部本就有分歧。围绕这场战争,日本不止发动了三十万兵力,而且为了满足后勤供应也动员了上百万国民,消耗无数物资。以至于当时民间,家家生怨,甚至出现了举兵造反的现象。

随着作战的不利,这种不安定的因素不断地滋长,内部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在丰臣秀吉生前,政权内已分化出了文吏派和强权派,这刺激了不甘久居人下的德川家康的野心,开始窥视丰臣氏的权柄。

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侵朝战争也随之结束。两年后的1600年,德川家康便联合丰臣氏强权派讨伐文吏派,标志性的一战——关原之战则以德川家康的全面获胜而告终。丰臣家大势已去,残余势力被清洗。狂风暴雨之下,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也随之出现。

三、再也不敢言战,改行以长寿制霸

德川家康在日本也被称为以长寿战胜了政敌,他的主要对手都死在了他前面,这无疑也让他统一日本变得更加的容易。而吃一堑长一智,见到丰臣秀吉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不勤修内政、安抚百姓,却盲目地向外发动军事侵略,最终被撞得头破血流,家族覆灭,德川家康的内心不可能没有产生震动。

1603年,被日本王室封为征夷大将军的德川家康,在日本开创了幕府时代。德川幕府一改往昔向外扩张的思维,注重内政的建树。甚至在1608年的时候,就派遣使者前往朝鲜,恢复过往的邦交,并寻求和明朝重新开启国家间的贸易。

1615年,在德川家消灭了大阪的丰臣家最后势力之后,日本开启了一段再无大战争的漫长的和平时期,甚至还实行了海禁。除了长崎之外,日本政府禁止外国人踏足日本国土,更别提自己重新踏上征战之途了。在悍然发动战争,动摇了东亚原本稳定的政治格局,让无数朝鲜人民流离失所之后,此时的日本只想不受别人打扰的过上安静平凡的日子。

如果我们只从中日关系看的话,虽然侵朝战争的余波对三国还在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日本确实因为大明军队的震慑,政治上由原本的野心扩张走向内敛,近300年的时间不敢再对邻国开启战争。中晚期的明军,虽然不像明初时强悍,但依然一动而改变了一个国家300年的进程。

参考文章:

1、《万历朝鲜战争对中日双方的影响》

2、《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给日本带来了什么》,金荣国、宗惠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