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谈诗】谭汝为:(四)诗无达诂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词语修辞与文化》、《民俗文化语汇通论》、《天津方言词典》、《天津方言文化研究》、《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等。

第四讲: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这句话,出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是说对于《诗经》作品中的词语,人们很难作出通达的解释。如果说诗歌作品是无法解释的,这话太绝对化,当然是错误的。但是说对诗歌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或者说用今天的语言很难对古典诗篇作出准确而透彻的解释;这种说法还是符合事实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了在作品鉴赏中“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的普遍现象: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及读者的审美趣味两方面论述了“文情难鉴”的原因。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了“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奇迹可也”的见解。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出了“诗无达志”的观点,即指出:诗歌作品本身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宽泛性与不确定性,这就使诗歌语言带有多义性与复杂的意味。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有诗。”肯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主体审美的差异现象正是诗的无穷魅力之所在。

就是说,诗歌本身在内涵上就往往是多维、多向、多义的;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当然是因人而异,各自不同的。诗歌词汇的多义性是“诗无达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同 “落英”一词何解?聚讼纷纭,迄今似无定论。通常解“落英”为坠落的菊花瓣儿,但据说秋菊是不落瓣的,于是有人把“落”解为“始”,犹如筑室始成谓之“落成”,因而把“落英”解为“初生之花”。

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提出新解:“落”有“遗”“留”或“剩”“余”之义,如隋代薛道蘅《人日思归》诗句“人归落雁后”就是说人归留在雁归之后了;书画家“落款”实即“留款”;因而“落英”可以解为“残余的英”。(见吴小如《读书丛札》第297页)读者对“落英”的这三种解释,很难遽定其是非。

再如杜甫《羌村三首》之二的开头四句: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畏我复却去”这句诗的解释,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无定论。主要分歧是“复却去”的主语是谁?

一种说法认为主语是“娇儿”。明人王嗣奭说:“娇儿却在,正为少欢趣,不暇拊摩致之。”(见《杜臆》)清人仇兆螯说:“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见《杜诗详注》)

另一种说法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我”,即诗人自己。清人金圣叹说:“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见《杜诗解》)

二说都各有道理,从句法分析角度看,前者是连谓句,即“畏我”与“复却去”是同一主语“娇儿”的连续行为。后者是兼语式句子,即“我”是“畏”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复却去”的主语。语法成分与结构关系的不确定,造成了两解皆通的多义现象。这也是“诗无达诂”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情况,辛弃疾《清平乐》词的上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其中“醉里”的主语是谁?一般注家析家都认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主语是“白发翁媪”,但夏承焘则认为“醉里”的主语是词人自己。

姜夔《扬州慢》词:“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其中,“犹厌言兵”的主语是谁,是“废池乔木”,还有当地百姓?二说亦有争论。

再如杜甫在夔州咏怀诸葛亮的五绝《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历来注家对“遗恨失吞吴”一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或谓以不能灭掉吴国为恨,或谓以先主征吴为恨,或谓制主东下为恨,或谓先主征吴不能用其战法为恨。实际上可归为两说:一是恨未吞吴,一是恨失策吞吴。关键在于对“失吞吴”的理解。从语法角度分析,前者为动宾结构,“吞吴”为“失”的宾语,即失去了吞吴的机会。后者之“失”为意动用法,即以“吞吴”为失策之举。二者皆通,但从历史角度分析,应以后者解说为长。

再请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

这首诗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但人们都感到莫晓其意。对其解说的分歧颇多,莫衷一是。古往今来,有人说它是李商隐怀念令孤楚家的一位侍女的,有人说它是咏锦瑟乐器的,有人说它是托兴以悼念亡妻的,有人说它是诗人自伤身世的,有人说它是自抒诗歌创作心得的。此外,还有人说它是李商隐“伤玄宗而作”,或是为令狐綯而作,等等。这些说法都缺乏十足的根据,只不过是猜测而已,尽管其中有的似乎比较接近情理,有的似乎不近情理,但确实无法定案;只能任从它们的存在,正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诗人在创作中有时尽力避免质直平淡,避免一览无余而用种种隐喻、象征,把所要抒发的情感内蕴包裹起来,让读者“横看成岭侧成峰”,去自己体味理解。如《锦瑟》中间两联都是用典:庄周梦蝶、望帝伤春、杜鹃啼血、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等。这一连串的典故组合在一起,融为一种迷惘、伤感、悲恸、遗憾、恍惚的情感氛围,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朦胧美的意境。

这“一首锦瑟解人难”,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这种寄兴深婉的诗篇,只要感受到其独特的情调与诗语的芬芳就足以令人陶醉了,至于硬要字字坐实地去孜孜以求,则是胶柱鼓瑟了。

诗歌的语言往往只提供给读者表层的能指意义,而其情感的意蕴常隐伏于“意在言外”所指的潜层之中。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只提供给读者一种意象的组合,只隐含地指点情感的大约走向,却给读者留下供想象生发和再创造的阔海空天。

“诗无达诂”就反映了艺术鉴赏活动的客观规律,因为欣赏者千差万异的艺术再创造能力的唤起,乃是阅读鉴赏活动的真谛与归宿。

商丘市诗词学会

商丘诗词学会是商丘唯一一家在商丘作家协会领导下成立的专业诗词类社团组织。旨在普及诗词格律知识,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顾   问:李传申(释然)

会   长:徐永学 李智信

副会长:徐建华 侯公涛 章宗义 刘成宏 徐泽昌 王文正 李辉民

秘书长:徐泽昌(兼)

副秘书长:李山松 朱光伟 黄 灏 王继峰 乔宇振 杨正伟 葛   霞

欢迎全国各地的诗友踊跃赐稿,邮箱:shangqiushici@163.com,设有新闻信息、诗词人物、诗林撷英、才女芳华、自由花香、诗词课堂、商都书画、佳作点评、当代诗话等栏目。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右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九)疑喻与博喻【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九)   疑喻与博喻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一."疑喻" 一个完整的比喻句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喻词,除了"如.似.若.像.犹.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四) 简约与繁复【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四) 简约与繁复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1.简约含蓄 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求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涵蕴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贺知章< ...

  • 绮阁诗话之四

    绮阁诗话之诗词的语法 用文字组成的任何构件都必须合乎语法.诗词(包括对联等)是最精炼的语言,以表达优美的意境为主,在语言表达上与一般的散文要精简得多,有的比口语还要简短,尽管如此,诗词还是要符合语法的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十三)顶针类说【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十三) 顶针类说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一.对面写来 顶真是指用前一个语句的末尾,作为下一个语句的开头,使邻近的句子上递下接,首尾相衔的一种修辞格,可分为句中顶真.联珠顶真.联环顶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一) 比兴与象征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1.赋比兴 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就是"赋.比.兴".它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 ...

  • 小楼谭诗|(读诗心解之十四)诗词作品两种不同的比较句式【谭汝为】

    (读诗心解之十四) 诗词作品两种不同的比较句式 谭汝为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不如"这个动词性结构在古今语言实践中极为常见.它常用在比较句中作谓语,表示前者不及后者,即A比不过( ...

  • (诗歌百家)谭文春/谭文春诗三首

    诗歌百家 谭文春诗三首 谭文春(四川华蓥) 月光下的写意 夜空是个大砚台 我抓住月亮 一遍又一遍 研磨  磨出一汪 蓝蓝的月光 然后  把它泼洒 在大地上 画出 云的影 风的影 山的影 水的影 树的影 ...

  • 【名师谈诗】谭汝为:诗的博喻(外三篇)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十四)诗歌中的“通感”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7)诗歌的特殊叠字(外三篇))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6)诗词曲的叠字运用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5)诗歌的谐音双关(外一篇)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4)双声叠韵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3)没有喻词的明喻句式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21)喻之二柄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

  • 【名师谈诗】谭汝为:(19)诗作喻体的选择

    谭汝为:1945年生,广东新会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修辞语用学.汉语词汇学.民俗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及天津方言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述:<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