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大文娱又一个巨头掉队,马云:集团给他8年时间打这个持久战

曾经风光一时的优酷,在合并了土豆之后,或者说是被阿里收购后,市场排名越来越低,甚至越来越有掉队的现象。目前市场上,长视频平台排名,优酷这个曾经的绝对一线大佬,已经沦为第三的位置。

业内人士说,最近有报道称,优酷的高管因为涉嫌贪污被举报。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其他的长视频平台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只是因为优酷被阿里收购了,管理制度上被阿里化了,所以率先被爆出来。

优酷是否因为内部的制度的“先进性”而被掉队,作为观众不得而知,不过,作为一个长视频平台的重度用户,笔者却是明显感觉到,优酷核心竞争力,正在越走越偏,而这才是优酷掉队的根本原因。

UGC与PGC的分岔路口

UGC(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输出内容),它是指通过激励用户生产内容,形成社区氛围。这当中强调的是user,每一个用户主动输出的内容。

PGC(全称为: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人士输出内容),它是指通过专业人士生产内容,供用户浏览,其内容对比UGC更专业,产品质量也更好。

移动互联网出现时,阿里巴巴平台的核心业务得以抓住这个风口大举发展成现今的超级巨无霸,但是被收购的优酷则明显没有这么幸运。当长视频平台行业的内容“反向”发展时,那时的优酷掌门人古永锵的一次错判,或许是优酷被后来者爱奇艺、腾讯视频追赶甚至超越的原因。

尤记得在10多年前,优酷对标国外长视频平台频巨头YouTube,强调UGC(用户生产内容)和广告创收,笔者也作为UGC创作者,发布过长视频内容。

不过,彼时的长视频内容,市场上缺乏有力的软件、硬件条件,比如视频剪辑需要使用的Premiere,就让很多的UGC创作者却步;而硬件方面,能支持UGC创作的多媒体产品价格昂贵,也并非一般创作者能负担。

优酷把自己作为行业绝对一哥的那些年累积下来的用户,慢慢地往竞争敌手那边“驱赶”;而竞争对手爱奇艺、腾讯视频则大举进行优质产品的版权买卖,把长视频平台这个行业,往PGC(专业生产内容)的方向扭转。

更重要的是,UGC与PGC之间的分岔路,决定了长视频平台盈利的方向。

UGC由于产品创作自由度大、门槛低,往往能够累积到不少的用户,其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流量变现,赚的是广告商的钱;PGC则由于产品质量高,而且还与移动互联网共生的粉丝经济“无缝配合”,赚的是以会员制的费用,并从会员制中二次建立流量池,再把广告商的钱也一并给赚了。

制度老化or数据最大?

时至今日,事实证明,长视频平台,走PGC路线的,都活下来,而且在“一波操作”下来,资金池有了良性循环,会员制赚到的利润反哺买卖版权的费用,甚至能够左右产品的创作方向。

优酷虽然强调UGC,但也并非没有PGC的内容,不过,其对PGC产品的把控,可以说是稍微欠缺了些运气。

文娱行业运气成分颇多,很多作品在播出之前,有着几十年行业经验的老手也未必能准确预估市场反应。然而,笔者看来,优酷在能够把控的范围内,其团队也并未进行适当的研判,甚至说是过分干预了作品的创作。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长视频平台对数据非常依赖,这不是优酷一个的问题,而是整个长视频行业,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同样的调性。的确,在大数据时代,利用数据研判未来趋势,已经是一个公开的手段,但是文娱行业也可以如此进行吗?恐怕未必,事实也证明,作为三家长视频平台巨头中最相信数据的平台,优酷对数据的过分依赖,也使之对作品进行了错误的研判。

作为观众,笔者认为从一个细节上反映了优酷对数据过分依赖导致的问题。

近年来,优爱腾都积极参与并投资与香港TVB进行合拍产品的制作,并且也产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是,TVB与内陆长视频平台推出的合拍剧中,口碑最差的,多出自与优酷的合作作品。比如不久前推出的《飞虎之潜行极战》、《法政先锋4》等,都是延续以往经典IP的续集作品,但为了适应内陆市场的数据,出来的效果往往与原IP有重大的调性偏离,最后落得不伦不类的结果。

不过,根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的优酷还憋着一口气。总之,还可以砸钱,因为集团给它的时间是8-9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