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了解学情,走进课堂阅读;创设和谐,激发学生兴趣;以读促写。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写作
目前,很多学生害怕写作,写作能力难以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从学生的长远着眼,教师有必要从“读”入手,有责任帮学生“读”出教材之精华,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埋下一根伏延千里的线。基于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了解学情,走进课堂阅读
叶圣陶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从小学到高中一共十二年时间,学生学过的语文课文,以最少量每学期20篇计算,也由将近500篇.然而阅读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学篇章,不少学生提起笔来仍然是文思枯竭,语言干瘪,学习写作仍然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心病,写作者不胜其烦,批阅者不胜其厌。我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孤立开来,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重要范例,或者说虽然已经意识到,但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一片精美的文章无论是立意选材,行文思路,还是遣词用语都值得细细品味。初中语文的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在某个或者某些方面,可以拿来很好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这一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尴尬的境地。
二、创设和谐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首先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学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同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探究拓展型阅读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的传统的、表象的分析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每个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阅读量,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以达到课堂教育的丰富多彩,形成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有关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静写春天。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春天历来使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与课文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有课内到课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和扩大,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内,为学生拓展出无限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是师生精神的天堂,师生徜徉在这样的文化课堂中是愉悦的、充实的、幸福的、成长的!
三、以读促写
人们常说,阅读与写作时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切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佳作仿写法。利用仿写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壁垒,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习惯的养成。亚里士多德说“模仿是人的天性”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这种仿写练习,或者是遣词造句,或者是对段落或句子的片段式仿写,或者是对全篇结构方式的整体性仿写。例如,在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师生一起讨论仿写“吾妻私我”“吾妾畏我”“吾客有求于我”的“三段式”结构。在教学余光中《乡愁》一诗时,在讲完诗歌精巧的构思(诗歌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几个表时间的词,形成时间顺序来结构全篇,构思完整,结构严谨;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具体的事物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人具体可感,又使感情明朗、集中、强烈,层层铺垫,节节蓄势,最后情感升华,深化了中心)、优美的形式(结构美和音乐美)后,可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自己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形式进行诗歌仿写练习。这类佳作仿写练习,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深入感受和主体感悟,也在仿写中提高了写作兴趣,掌握了写作方法。
(2)改写续写法。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孔乙己》。教学时,可以巧妙利用这样的课文结尾,激发学生展开合理而精彩的想象,它的实质是延伸作文。进行续写除了加强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中心外,更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特别是利于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引用古诗法。郭沫若先生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意畅,奔驰放达,任凭吞吐。如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歌后,让学生进行关于“春”的片段练习时,要求他们在文章里恰当地运用描写关于春天的唐诗。这样的反复训练后,学生就会将古诗中的佳句以及名人名言等,有意识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不仅使他们的文章增加了厚度,更培养了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2.写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包括作品所展示的生活情境,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贴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并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那么,基于这种阅读的写作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积累经验的最佳途径。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作文,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读,是读的延伸,是阅读成果的表达,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表达技巧的学习借鉴,写的内容丰富多彩,写的篇幅长短不一。可以口头表达,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提出观点;也可以从某些方面深入开掘,广泛联系,形之于文;可以三五十字,也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千言。
参考资料;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