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重要资料介绍

早在19世纪80年代,国家就很重视族谱的研究发掘,其中: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专门为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整理编写发过文件,通知认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档案部门给与配合。

1988年7月11日至14日,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组织的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档案、出版等单位及美国、澳门地区的谱牒研究学者50多人出席会议。会后《光明日报》专门发表“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综述”,会议和综述认为:开展谱牒研究是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的大量谱牒资料,如同正史、方志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献遗产,应该给以重视。

现将以上两份资料附后,以飨读者。

资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

国档会字[1984]7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外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够。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力度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外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各大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在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1985年3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收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1985年5月底报送。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

教育部

文化部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资料(二)

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综述

1988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作者 高春平

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和组织的首届中国家谱研讨会于1988年7月11日至14日,在山西省五台山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档案、出版等单位及美国、澳门地区的谱牒研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海瀛主持会议,山西省社联主席、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贯文致开幕词,山西省副省长白清才、美国学者理查德?斯考特和沙其敏、澳门学者赵文房及冯尔康、沈锡麟都做了讲话。参加会议的学者还有刘重日、冯惠民、魏连科等。

会议认为,开展谱牒研究是总结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的大量谱牒资料,如同正史、方志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文献遗产,应该给以重视。刘贯文说,谱牒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资料库,它为我们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方志学等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可惜过去我们对这些资料利用得很少。其实,要综合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是离不开谱牒资料的。南开大学冯尔康教授说,研究谱牒,不仅可以为政府在宗族问题的施政决策上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是联系海外侨胞的重要媒介。

对于谱学的起源与性质,与会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谱学起源于周代,《史记索隐》云:“谱起周代”这是比较可靠的。但有的认为,谱学起源于原始社会,因为那时已有氏族的世系存在,谱学即家谱学。有些同志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有了氏族世系并不等于就是谱学,谱学作为一门学问,不可能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前。从甲骨文来看,商代虽有谱系记载,但不系统,只能称之为谱学的萌芽时期。至于把谱学等同于家谱学更是不确切的,家谱仅只是谱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谱学,应称之为谱牒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宗族家族世系历史的一门学科,他包括宗谱、族谱、家谱、年谱等。吉林大学图书馆艾秀柏认为,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家谱刻辞》和金文《三勾刀》、《折勾刀》来看,中国谱学起源于奴隶制时代的殷商较为妥当。

会议还就如何开展谱牒的征集与研究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认为:目前第一步应广泛征集和整理现存的家谱,为开展研究创造条件。近年来,大陆和港台的学者对家谱研究日益关注,国内学者先后发表了一批研究家谱的论著。在香港,以罗香林、林天蔚、萧国钧、黎树添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很注意利用家谱研究的成果研究香港的历史。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被认为是港台谱学的奠基石。台湾在五、六十年代也出版了一批谱牒学著作,并成立了“谱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1985年,山西省和太原市人民政府为回复缅甸太原王氏宗族会和泰国王氏宗亲总会寻根谒祖的请求,组建了“太原王氏研究会”,对太原王氏的始祖、衍派、迁徙等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美国学者沙其敏先生说,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很注意搜集家谱资料,他们已利用缩微、拍照、计算机编目等方法收集了中国馆藏家谱3500种,台湾民间的家谱抄本一万种。这些家谱中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其中95%是乾隆以后的,4%是民国时期的。冯尔康教授说,他们正在编著《中国族谱综录》,计划搜集中国、日本、美国、台湾等地的族谱约12000种。张正明副研究员通过丁村家谱的研究,发现丁氏家族的规律是有钱则读书求仕,败落则卖田经商。

会议对家谱研究提出了许多合理性建议,并决定创办《谱牒学研究》刊物,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