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笔记——论“小事”的重要性
专栏作者/米若若
虽然在理性的医药圈,但一直爱讲感性的故事。
继之前的文章《医药代表笔记——初见》,我们今天继续来讲讲做代表的时光里,一些能让我们成就感爆满的点点滴滴。
01
做销售半年左右的时间,我收到了第一条客户主动发给我的短信。
事情很简单,正月十五,有个老师那天值班,我在医院旁边的糖水店买了一碗汤圆给他,然后进行了一个拜访。过了半个小时,他发信息说,我以为就是一碗普通的糖水,没想到是碗汤圆,你有心了。
说实话,我收到短信的时候很惊讶。
刚入行的时候,我是个比较不典型的销售,我不是很会说话,看起来也有点呆呆的,脸皮薄,不太好意思求人,所以能从技术转到销售岗,还是经历了一番波折。
所以我总是觉得,我做关系不在行,别人可以喝酒唱歌打球聊天,我好像一项都不擅长,那些帮助客户做一些家庭工作琐碎事情的活儿,我又不喜欢,所以我一直立(被)志(逼)做一个学术型的代表。
但其实大家都明白,多数药品的产品知识其实没有那么多,一周要求这么多的拜访次数,真的有时候想想都愁。
而且,没有一定的关系,客户看到你都觉得烦心,哪有心情跟你去讲那些干巴巴的产品,所以,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儿。
40岁左右的客户,往往最难打交道,他们在医学技术上很成熟,工作已经开始平稳,但如何发展,在学术上更进一步,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
家里面老人需要照顾,孩子一般在成长最关键的时间,一句话,就是他们多多少少经历着中年危机。这些人,往往要求很高,难以取悦。既不像30岁以下的客户与你年纪差不太多,有一些共同成长的时代背景,也不像50岁左右的客户,往往工作已经慢慢轻松下来,需要陪伴所带来的精神满足。
但这样的客户,往往是科室治疗工作的主要力量,对销量有着关键的影响,所以,这个老师,是我当时觉得突破很困难的一个重点。
02
文章开头提到的这个短信,是我真正理解客户关系的一个开始。
我相信他打开打包盒的那一刻是感动的,感动的程度是拿起手机发一个信息,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这碗汤圆本身的价值,他所展现的是人内心最朴实的需求,在一个中国传统的节日,希望被记得和理解。
医生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标示,抹去这一部分,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有丰富的情感,希望被理解与尊重。是否能抓住这种细节,是成功关系的关键。
当然,每个人的需求会有非常大的差别,但多多少少都有迹可循。
比如所以母亲都关心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关注自己的父母,在一些节日里,我们都希望有一些仪式化的惊喜。
这种事情会让人感动,是他们真正去触动了内心中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往往是太常见,而被我们忽略。
我还接触过一个男老师,30多岁,工作非常忙,刚开始也很难聊上天,后来有一次他拒绝吃饭的时候说,他父母现在来了这边,要回家吃饭。我就买了些红枣和零食给他,他也是很感动,觉得我还能帮他想到这样的细节,之后一直很尽心的帮助我。
还有一次,一个50多岁的女老师,高知家庭出身,生活的细节要求很高,一直觉得我不成熟,也是百般挑剔。有一次闲聊说起原来去南京买到的雨花石很漂亮,我出差去南京的时候,就买了几块回来给她。仍然是一顿挑剔,说我不会买东西,乱花钱,买的一看就是染色的,丢去了科室的鱼缸。
之后每次去想起来都会再说我一顿,但表情与语气都是温暖的。
03
这些事情,写起来其实很难,因为他们太琐碎了,说起来只感觉啰嗦的不行,但这些小事儿,很少会涉及利益输送的关系,却真正的帮助我去和很多的老师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也帮我成长成一个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的理解他人,有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所以我也一直提醒自己,在任何的人际交往中,去发现那些隐藏的需求,去碰触那些内心的柔软,真正的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做代表的时间长了,特别是一旦进入一个销量稳定的环境后,有很多代表会陷入一个“低效能”的怪圈里,具体表现为即使做很大努力,也难以有质的改变,而什么也不做,似乎对自己的业务和销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工作再也唤不出他们的任何激情。
但其实只要各位善于用心,去发掘身边的各种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去做好它,即使在业务上没有明显的表现,你也会发现,代表的生涯相比于之前,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还是希望能通过文字与大家共勉,重温我们最好的时光,记住那时的心态和追逐,我们都在新的起点上。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思齐俱乐部”
回复以下关键字
曹典君丨栋哥丨Joe丨刘唐丨chenlia
爱可乐的仓鼠丨六小西丨多吃肉少喝汤
市场丨销售丨准入丨培训丨S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