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缓解公共养老压力,需要开通这样的渠道
【原创】
如何缓解公共养老压力,需要开通这样的渠道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25日在“国际养老金监督官组织全球养老金论坛”上表示,中国银保监会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助力养老金体系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养老金保障水平。他指出,银保监会将提供种类多样的养老金计划,满足企业和居民个性化的养老保障需求;将缴费和给付挂钩,提高制度参与率和覆盖面;积累长期资金进行投资,培育资本市场,宏观溢出效应。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养老产业将融入更多金融因素、资本因素、市场因素,形成有效的养老金融产业,弥补目前公共养老能力不强、支撑力不够、市场化水平不高的不足,真正形成公共养老与市场养老相统一的机制,全面提升我国的养老水平。
事实也是,近年来,有关养老问题的话题越来越多,不仅城市居民的养老问题受到了舆论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意见都认为,随着农村老龄化矛盾的不断突出,特别是第一代农民工的逐渐转老,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也应当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按照目前的财政实力以及社会保障能力,别说增加农村居民养老,就是城市居民养老,很多地方也已经是捉襟见肘,甚至已经入不敷出了。别看账面上还有不少结余,真正用起来,把所有的缺口补上,这些结余是远远不够的,养老金的发放,是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一大难题的。如果再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其可能形成的缺口更大,产生的矛盾也更多。
也正因为如此,单纯依靠公共养老已经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养老问题,而必须大力发展商业养老,利用商业养老的灵活机制,提升城乡居民的养老水平,扩大城乡养老的覆盖面和承载力。养老,不能成为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应当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商业养老的作用,提高商业养老在整个社会养老中的比重,减轻公共养老的负担和压力呢?很显然,金融部门是能够提供有力支撑和积极动力的,是能够通过自身优势的发挥,建立与公共养老相适应的新的养老保障体系的。如果商业养老能够与公共养老互动发展,有效弥补公共养老存在的不足,那么,我国的养老体系将得到极大改善,养老保险水平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很显然,发挥银行业、保险业专业优势,提供更多可供城乡居民选择的养老产品,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应当说,随着广大居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前些年国企改革留下的部分员工没有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水平很低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居民选择了商业养老,购买了各种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这就给银行、保险等养老产品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能否设计和提供更加多样化、市场化、特色化的商业养老产品,甚至可以针对某个行业、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进行专业化定制,设计出符合这些行业和领域特点的商业养老产品,扩大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替代率。
同时,要通过创新思维,开发更多商业养老产品,积累更多长期投资资金,投向风险小、收益大、稳定性好的项目和企业,实现养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满足居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和需求。一旦商业养老保险的安全性强、回报率高,广大居民购买商业养老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在这里,为了更好地调动广大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养老金融产业,建议金融机构在设计养老产品时,能够把投资与保障结合起来,商业保险不只是简单的保障,还有一定的投资收益。如果既有保障,又有投资收益,广大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热情会更高,可以将那些对商业养老认识不够,甚至有误解的人也拉到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队伍中来,扩大商业养老的覆盖面。一旦购买商业养老的居民多了,对公共养老的压力就会减轻,公共养老的资金矛盾就会减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降低社保费费率,为企业减负,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一旦企业好了,经济发展了,又能反过来促进养老保险资金的征收,扩大养老保险资金的来源渠道,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