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脑溢血还能抢救,明朝全身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也没用了
北宋灭亡和明朝灭亡的情况很不同。打个比方说,北宋是脑溢血,抢救及时所以又续命成功了,而南明则是久病不愈,最后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抢救也没用了。
北宋的灭亡是猝死。虽然宋徽宗时期大兴土木,又耗费民力大举进攻西夏,和金国夹击辽国,收复河北之后消耗大量钱粮去维持,但总体而言,北宋的综合国力在徽宗时期仍然是鼎盛期,国家总体来说是比较富裕的,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对也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蔡京当权的时期,利用国库充裕,为了收买人心,搞了不少社会福利,所以人心还是没有背弃北宋的。
宋金夹击辽国之后,金国大举入侵,第一次分两路进攻,一路从河北,一路从河东,围攻北宋都城。但在宋军的顽强抵抗下,金军第一次入侵在掠取大量金银财宝之后就主动退兵了。两年后金军再次大举入侵,宋朝举措失当,作为当时宋军精锐的河北兵和西军都被金军击败,金国又用钓鱼的办法,以和谈的名义先让宋朝把公卿大臣送到金军中,接着要挟送皇子,后来又要求皇帝亲自去。这些人去了之后,又被金军扣押下来,最后全部作为俘虏被金军带回东北老家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处都出现了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抗金队伍,虽然战斗力比较弱,但至少表明人心尚在,民气可用。所以,在北宋宗室王公被金军一网打尽之后,硕果仅存的康王赵构很快就成为全国抗金的统帅,并没有出现什么异议。无论是还在华北各地坚持抗金的宋军残部,还是各地蜂起的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抗金军队,都是承认赵构的领导地位的。
明朝的情况就不同了。
明朝从万历时期就开始由盛转衰,政治上比较腐败,朝廷内部党政不断,先是东林和三党斗争,后来是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与东林的斗争,一直在折腾。辽东局势在萨尔浒之战后急转直下,但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为核心的关宁锦防线仍然是成功的,只要明朝内部团结统一,与后金先议和,减轻长期持续的军事负担带来的财政压力,不要过分消耗民力,局面是不至于急剧崩溃的。
但明朝舍此不取,辽东前线的战守和始终受制于朝廷的党争,甚至皇帝也不能乾纲独断,要受到朝廷和士林舆论的胁迫,所以内部始终不统一、不团结,在对辽东的问题上一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结果一败再败,辽东局面不断恶化,作为明军当时最精锐的边军也分批投入辽东战场,先后被后金消灭,能征善战的大将也在辽东战场不断牺牲。所以,到后来明朝的局面就是不但缺乏合格的统帅,也缺乏能征善战的大将,更缺乏有战争经验的军队了。
更为严重的则是,从万历时期开始,不仅万历三大征对国家财政消耗得非常严重,而且皇宫重修,也消耗了大量国家财政。后金崛起后,辽东局势急速恶化,日甚一日,朝廷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争也陷入了旷日持久的状态,对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支持在辽东与后金持续作战,明朝只能加征辽饷,从而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老百姓与明朝朝廷之间的矛盾。因此,从崇祯登基之后开始,不断出现民变,后来发展成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
尤其是在努尔哈赤死前、皇太极在位时期,后金连续遇到天灾,内部矛盾也在激化。为了向外转移内部矛盾,后金的策略就是不断入侵明朝,尤其是在皇太极时期,四次绕过关宁锦防线,从蒙古突破长城防线,直接进逼北京,在北京周边地区大肆劫掠,以抢掠的钱粮来缓解内部矛盾。这个时期的后金实际上也特别希望与明朝达成和平协议,在袁崇焕守辽时多次致书求和,甚至在第一次围攻北京时也不断写信给崇祯,希望议和,但明朝始终没有做出回应。后金于是持续入侵明朝。
总的来说,明朝这时候就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局面。后金因为受到天灾,只能通过对外扩张和侵略来缓解内部矛盾,而明朝首当其冲成为其主要转移内部矛盾的对象。明朝在辽东的局面越是恶化,就要更进一步加重对老百姓的赋税负担,从而进一步加剧明朝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官民矛盾激化,最后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整个江淮以北地区几乎都受到农民起义的冲击,明朝的财政更加依赖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赋税负担也就更加沉重了。
所以,从万历到崇祯时期,明朝的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而所有的内外矛盾最后都转移到了老百姓身上,变成了老百姓的负担,明朝的统治也就越来越不得人心。而李自成最后能够以摧枯拉朽之势从陕西一路杀到北京,攻破北京,覆灭明朝,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明朝内外政策失当,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而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得到华北地区老百姓的支持,也就在于及时调整政策,放弃了早期的无差别劫掠政策,逐渐变为主要劫掠地主阶层,对老百姓则给予减免赋税的优待。
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不如说是华北地区的老百姓主动抛弃了明朝。而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明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对老百姓的盘剥不断加重的结果。明朝建立之初,之所以能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在于其轻徭薄赋的政策,但到明朝灭亡之前,已经完全背弃了这个朱元璋留下来的根本国策。也就是说,首先是明朝自己没有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首要位置上考虑,抛弃了老百姓,后来自然也就被老百姓抛弃了。
在南渡之后,南明不仅没有迅速调整政策,反而怙恶不悛,一边是延续了明朝灭亡之前的党争格局,也没有及时减轻老百姓负担,挽回人心。尤其是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南明缺乏统一而坚强的统一领导,没有抓住李自成撤退之后华北地区出现的短暂的机会窗口期,坐失在江淮地区建立稳固防线的宝贵时机。尤其是在南明不断内斗的格局下,被清朝抓住机会各个击破,各地蜂起的抗清势力也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就被清军分别消灭了。
实际上,从永历能够以数量并不算太多的军队还能在西南地区长期坚持斗争,而清军反复围攻始终未能得手的情况来看,清朝在入关之后,尤其是在渡过长江之后,实际上兵力已经不足,只要南明内部统一,消弭内部纷争,共同抗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而永历之所以成为南明各势力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原因也就在于内部派系没那么多,党争不如福王政权时期那么严重,内部相对来说要更加统一和团结一些。
在这里也顺便说说东晋能够保住半壁河山的原因。
西晋的灭亡同样是源于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争斗,如果没有八王之乱,朝廷内部始终保持团结,即便是已经迁居内陆的五胡,实际上也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与其说是五胡之乱消灭了东晋,不如说是八王之乱先造成了西晋的崩溃,才为五胡之乱的出现提供了机会。而在西晋灭亡的时候,华北地区尚在混乱之中,前赵与后赵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北方也还有残存的西晋军队在坚持斗争,并未出现类似金国和后金那样正在崛起中的统一的政权。也就是说,东晋南渡的时候,北方正忙于内斗,无暇大举南侵,才为东晋形成偏安的局面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