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遍银行景区高校海内外 为什么栽在山东博物馆?被坑了

中言

2月19日

郭沫若先生是大家,因为才华卓绝,所以他的身份有很多,诗人、书法家、甲骨文学者、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1949.10—1978.6)。作为近现代中国书法史数一数二的重要人物,又恰逢国家建设过程中百业待兴,作为革命家和书法家的身份,郭沫若在各地都有不少的题字,为什么在山东博物馆这个题字成为了调侃争议,其实真是不能怪郭沫若先生。

郭老的书法特点就是不拘一格有气势,大开大阖,笔道用力浑厚,别具一格的风格自成一派,被后世誉为“郭体”。

题字满天下,中国银行是代表作

郭沫若先生一生到各地题写了大量的匾额,现在到很多地方旅游参观都会看到郭沫若的落款,说明他的题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郭沫若一生最具代表的题字,那就非郭沫若先生1955年所写的中国银行四个大字莫属了。

中国银行的题字是墙外开花墙内香。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大楼要正式启用,这就到了展示中国金融业形象的时候,自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在金融业都是有着很高的声誉的,此次到伦敦开设分行就要体现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中国银行也是非常重视,要打响开头炮,于是先后拜访了不少的书法家,最后中国银行董事长找到郭沫若先生题字。要说郭沫若先生做起事来也是靠谱稳重,不接手则已,一接手就做到最好。郭沫若根据“中国银行”的特点,这次题字就不拘泥于以前作品中粗犷、丰满、有力等特点 ,整体上书法显现的铿锵、积极一些,边缘性更为明显。同时在笔划、对比和节奏变化中,你会发现“中”字更加纵笔粗胖、横划薄劲,节奏变化力极强,视觉上对比性十分明显,让人难以忽略忘记!正因为这次在海外题字的成功,“中国银行”这四个大字又开始广泛应用到国内,时至今日中国银行的招牌和中国银行卡上的印记,都是郭沫若题写这一版本。

踏遍景区人已老,郭沫若的题字看不完

也许平时你出去旅游不太注意题字有没有落款,但你一注意你就会发现,郭沫若的题字是比比皆是。。景点类似著名的成都武侯祠、陕西的黄帝陵、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龙门石窟、杜甫草堂、大理、蝴蝶泉、大明湖、华清宫等等大名鼎鼎的景区,还有一些不是全国闻名的小景区竟然也有郭沫若的题字。

郭沫若于1971年7月5日所题写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故宫博物院要重新开放,原来题写的牌匾决定弃用。故宫博物院院长陪郭沫若在正式开馆前游览介绍,随口提起他为重新开放的故宫博物院题字,郭老就答应了,博物两个字也是很容易识别的,完全不像山东博物馆。

北京著名的陶然亭公园,也是建国后北京主导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园林。“陶然亭”三个行书大字为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沈阳故宫从中间进入到第一道大清门,就会看到由郭沫若所题写”沈阳故宫“四个字匾额。

郭沫若题写了成都的武侯祠,又题写了“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的对联。不仅如此,连河南南阳的武侯祠也是郭沫若题写的。

在我国,除了老少皆知的杭州西湖,在其他多达三十多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西湖。雷州西湖位于广东湛江市。古代的雷州是文人墨客流放之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人比如寇准、苏轼、汤显祖等先后被贬于此。这些历史上有名的重臣和文豪在雷州西湖留下了众多的墨宝。1959年11月,郭沫若先生来此考察时写下《赞雷州西湖》,被刻在公园中间大理石上。他题字的“雷州西湖”四个大字挂在了公园正门之上。

与各所高校学府的不解之缘

因为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长达三十年,所以郭沫若先生所题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鞍山师范学院、郑州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以及很多地方中小学。没有得到题字的,就使用了郭体,比如像东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

特别是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该校建设的发起者,更是学校的首任校长,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题字是责无旁贷的校名“中”字和“科”字的竖画皆为悬针,用笔饱满,有千钧之势。“技”字和“大”字的捺画均为反捺,而无雷同,“技”的捺画顺承上一笔而来,起笔较尖;“大”字的捺画则起笔较圆。两个“学”字各有各得面目。

半坡遗趾题词错误?

半坡遗址是怎么来的?建国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953年,来自西北的考古队发现了西安市东部的浐河东岸二级阶地上发现的。发现以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年时间五次大规模的发掘,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就是半坡遗址。到了1958年4月,半坡遗址开馆,郭沫若在正式开馆前参观并且题写了“半坡遗趾”。有的人就发现“遗趾”二字是不是写错了,谁也不敢说郭沫若写错了。一年后郭沫若写的文章中“今来半坡观先民遗趾”,还是用“遗趾”而不是用“遗址”,这就印证了上次没有写错。。郭沫若是一流的古文字学专家,甲骨文四堂之一,用“趾”字是因为是古代“址”的通假字,潘岳《西征赋》中“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余趾”就是证明。用“趾”字证明了遗趾的古老,再则足字旁的址,印证了古代文明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山东博物馆

最近讨论热烈的“山东博物馆”是郭沫若先生1959年2月到访时留下的。其实这五个写的很好、苍劲有力,但是“山东”被误解恶搞为心系,“博物”更加改动的轻浮,还广为流传。这是郭沫若先生的恶搞吗?有点像山东博物馆的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最早的题字一直用的是茅盾先生沈雁冰的题字。山东省博物馆需要正式开馆,山东人也是很好面子的,就特意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求名家题字,到了北京找到茅盾先生,茅盾先生慨然答应,分别为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图书馆进行题词。

在1956年后开始了汉字简化标准化的运动,山东省博物馆负责的同志怎么看茅盾题写的“山东省博物舘”也不舒服,文字运动一改,住的“舘”变成了食的“馆”,挂的招牌成了“错别字”怎么办?也是怕因为错别字山东省博物馆沦为笑柄,就开始想办法了。

刚好这段时间,郭沫若来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完很高兴就写诗,写下了“纵有寒流天外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紫万红千次第开”的书法,写完以后很严谨的落款山东博物馆。写诗者无心,看落款者留意。想想郭沫若的身份,文学家、革命家、考古学家,现成的题字都准备好了,也不用开口求子了,于是拍板定下以落款“山东博物馆”作为题字。不过郭沫若的题字里面没有‘省’字,为了尊重原作最终没有加上‘省’。山东博物馆将以前没出现恶搞归结为以前网络没有不发达,或者是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名人与权威很崇拜,没有胆量戏说或者拿它开玩笑。

盖子是捂不住的。郭沫若之前的题字可以看出,对面向公众的景点、学校、甚至是中华书局等文化场所,他在题字的时候都会非常注意,工整地写好简体字,既保留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又避免给大众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歧义。而在原稿中,郭沫若的身份就完全是诗人,游览山东博物馆挥毫泼墨直抒胸臆,所以根本不会考虑到误解歧义,再者这种文化欣赏的书法作品本身也不是面向大众的,山东省博物馆直接用这五个字真是坑了郭沫若。

好在保持作品完整性方面的坚持值得尊重,题字时候五个字是竖排连在一起的,但牌匾却是横着的。为尊重原作,山东博物馆将单字取后没有“整形”,保持原貌的山东的“东”字是写完“山”字之后一笔带过来,让现在博物馆的“东”字的一横看起来很长。还有山东省博物馆索性就不要“省”了,90年代初名字也正式改为山东博物馆了。也因为天然未雕琢,所以也让很多“有心人”拿来玩笑。

其实,文化单位为了增加自身的文化氛围请一些名人题字,也并不是每个单位都能像毛泽东给山大知名学者回信信封上有“山东大学”四个字、“山东博物馆”落款这样有名人原稿题字的幸运。于是,很多单位退而求其次,采用集字拼图的方式,像千佛山集的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字,五龙潭是米芾的字,山东师范大学则是集的毛主席的字,山东省文物总店就是集的郭沫若的字,山东剧院集了鲁迅的字等等。

山东大学学者高亨任将自己的著作寄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看到著作以后,给高亨先生回信,毛泽东在信封上亲笔题写‘山东大学’,后来山东大学就将信封上的字放大做成现在校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