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十分钟试讲稿
教学目标:品味富有情趣的语言;感受民俗风情,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节日风俗背后往往是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吃粽子的画面,猜一猜这是哪一个节日的习俗,对了,端午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的习俗。不过,端午和咸鸭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到高邮的端午节上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这是一篇写什么内容的文章。好,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一篇写什么内容的文章,哦,你说这是一篇写端午风俗的文章,你说这是一篇介绍家乡特产的文章,你说,这是一篇写端午和鸭蛋之间联系的文章,你说,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文章。嗯,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把握住了文意,这是一篇写高邮端午风俗的文章,写得最多的还是端午的鸭蛋,但鸭蛋只是一个载体,它所传达的是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好,让我们再读课文,欣赏文句。嗯,这一遍读得就有感情多了,请同学们看到屏幕,老师找出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第二句是“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请思考,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情感。看来同学们思考得差不多了,来,你来说,嗯,你觉得第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对了,“就”,在文中是“仅仅,只”的意思,正是因为热爱,所以对异乡人只知鸭蛋,不知其他感到不满和遗憾。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重读“就”字,读出作者的感情。来,你来说,哦,你觉得第二句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对了,“什么”,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推崇备至,对北京的鸭蛋却瞧不上,假如把“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换成“这根本不算咸鸭蛋”行不行,哪个更好一点,为什么?嗯,原句可以更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情感。说得很准确,通过这个词语,作者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那种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神情跃然纸上。其实,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乍一看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觉得声情并茂。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去文中找一找写得好的句子,分析其中哪些词用得好,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声音渐渐小下去了,看来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来,第五组,哦,你们找到的是“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嗯,哪些词用得好?你觉得“肃然起敬”用得好,说明高邮咸鸭蛋非常出名,作者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嗯,“肃然起敬”这个词,老师还读出了一种幽默感,我们一般对英雄人物或庄严的事物才会肃然起敬,然而文中肃然起敬的竟然是鸭蛋,作者的幽默可谓不动声色。还有吗?嗯,“每逢”这个词也用的很好,说明不止一次,也突出鸭蛋的出名。你体味得很细致,还有哪个词用得好?对了,“哦”字,你把它去掉再读一读,比较一下好在哪里?嗯,写出了面部表情,只一个字,便神情毕现。
来,第三组,哦,你们组找的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哪个字用得好?“扎”字,写出了动作稳、狠、准的特点。还有“冒”字,写出了红油特别多的特点,改成“流”行不行,嗯,不行,没有“冒”字突出红油多。还有“吱”字,也写出了红油之多。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声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特点。
好,第七组,嗯,你们找的是“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分析一下,哦,你觉得“蠢”和“秀气”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了鸭蛋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和家乡鸭蛋的热爱。是的,在作者的笔下,鸭蛋仿佛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的英俊潇洒,有的呆头呆脑,有的清秀可人,有的却丑陋不堪。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用词之生动、想象力之丰富。
好,品读完这些句子之后,请大家总结一下作者语言的特点。哦,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词精炼,很好,作者汪曾祺的语言是平淡中见真情,清淡中有韵味,生活的情趣也往往蕴含在一些平凡的小事当中,要想让生活变得有趣,就要像作者那样,学会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旅才会充满趣味。在课文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想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想一想你的家乡又有什么有趣的风俗和小吃呢?同学们课后写一篇介绍家乡风俗或小吃的200字小短文,注意抓住特点。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