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卷20解老诗解1上德不德仁义真情
题文诗: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神不淫外,
则其身全,身全谓德.德者得身,得身自得,
自得情真,真情至德,凡德也者,以无为集,
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
则德无舍,无舍不全.用之思之,德则不固,
不固无功,无功不全,则生于德,以为有德,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贵无为,无思为虚,意无所制.夫无术者,
故以无为,无思为虚,意不忘虚,制于为虚,
是不虚也.虚之无为,不以无为,为有常也,
非有非无,如是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上德.
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仁者其心,欣然爱人,
喜人有福,恶人有祸,生心不已,非求其报.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义者父子,贵贱之差;义者知交,朋友之接;
义者亲疏,内外之分.臣事君宜,下怀上宜,
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宜;
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适宜,宜而为之.
至宜真情,情真义厚,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原文】繁体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爲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爲之欲之,則德無舍;德無舍,則不全。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于德。德則無德,不德則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以貴無爲無思爲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爲無思爲虛也。夫故以無爲無思爲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爲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于爲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爲也,不以無爲爲有常。不以無爲爲有常,則虛;虛,則德盛;德盛之爲上德。故曰:"上德無爲而無不爲也。"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親者内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爲之。故曰:"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原文】简体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親者内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爲之。故曰:"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译文】
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牵制,那种不懂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虚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真正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足;德充足了,也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说:“上德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仁是说内心自发地去爱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抑制不住的内在感情冲动,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说:“上仁有所表现的话,并不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
义是指君臣上下的联系,父子贵贱的差异,知交朋友的交往,亲疏内外的分别。臣子侍奉君主适宜,下属依恋上司适宜,孩子侍奉父亲适宜,卑贱礼敬尊贵适宜,知交朋友互助适宜,内亲外疏适宜。义就是说处理各种关系很适宜,适宜的才去做。所以《老子》说:“上义表现出来,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