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盐仓桥再走上一走,那些光阴里的故事就像一张画卷缓缓地铺陈开。32路公交沿着中山北路穿过了挹江门,绣球公园的午后依然安静美好,财大串串的香味还是吸引着人,顺着盐东桥走到多伦路的几百米好像永远也走不出去……
地处老城北的盐仓桥,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熟悉的原因大抵是李先生的那首歌。从中山北路到北祖师庵,是盐仓桥的长度;从黄土山到多伦路,是盐仓桥的生活;短短的距离,来过的人却再也走不出去。如果你冲着歌来打卡,老人们会笑你,因为盐仓桥真的没什么好拍的,那些美好的事物,是本地人的限定。盐仓桥是交通的大站,早前,南京数得上名号的班次都得从这过:大桥观光线,16路双节车,31路、32路有轨电车……老人们走过挹江门总爱恍神,32路都不用“掉辫子”了。海军部的字是后题的,江南水师学堂承载了历史前进的痕迹,门口的石狮子在夕阳下垂垂老矣。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六角亭的传说,那条可以一直通到八字山的神秘通道,老中青三代人耗掉了N个青春,还是没能找到。
挹江门城墙上下的光影痕迹、绣球公园石桥上的岁月静好,年轻人是没那个耐心读懂盐仓桥的。
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剧情相反的是,在盐仓桥长大的孩子都想问一句:人生诸多快乐,是不是只有童年如此?从小学到高中,每年学校组织的春游都是去绣球公园游湖,去八字山爬山。紫金山和玄武湖?盐仓桥的孩子心里没有这回事。幼儿园上的是多伦路的铁路新民门幼儿园,小学去了隔壁黄土山的天妃宫小学,中学上的十二中,兜兜转转十多年,同学和玩伴始终都没变。班上的同学不是住在盐西桥就是住在盐东桥,吵个架转头也就又一块打弹珠了,都是一个圈子的,真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每个人都熟悉,都能聊几句。任谁都想不到,当初强势的三十九中,还是被十二中合并了,其中还有铁中学子的魂。在下关,三十九中号还是十二中好?这个难题终于有了答案。毕业之后约着和十二中的老师一起回去打个羽毛球聊聊近况,时光在盐仓桥画了个圈,昨日师生今日友。在渡江纪念碑集合去看一场电影,去拍拍南京西站的火车、中山码头的轮渡,你们感慨的下关时光里,盐仓桥的孩子每一个都是亲历者。“16年高考前和朋友们约定南财见,现在南财只有我一个人,走来走去走不出盐仓桥的,好像也只有我一个人。”小黄同学这么告诉小资。为什么走不出盐仓桥?大概是人虽然离开了,盐仓桥却在人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了银色的绣花边,昼和夜都因而永远丰富起来。
很难说出能记住盐仓桥什么,但除了漫天的梧桐支起的春夏秋冬和路牌,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爱上这里。年轻人爱来这里,在热河路、兴安路海鲜街摇身一变成了规规整整的现代街道后,盐仓桥勉强还能保有颓废和文青的沧桑。可等再长一些,才明白比起那些高楼林立,盐仓桥的美,扎根在市井生活的平凡里。短短的盐仓桥东街,勾连着盐仓桥和多伦路,摊位林立,市井丛生,往来的客人,热情的店主共同构成平凡生活的浮世绘。每一个围观过老爷子们下棋的大多被嚷嚷过一句,观棋不语,要讲规矩!年轻人要讲棋德!傻子瓜子的炒货家家都得备上一些,是逢年过节得仪式感。小胡麻辣烫晒在外面的腌菜在阳光下散发这让人安心的光泽。客人和店家,是邻居是朋友,是一起逛马路聊闲话的闺蜜。今晚关了店,约在一起吃个饭搓个麻将,是这里的暖心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财大串串是可以代表老下关的。外面的人慕名而来嫌排队太长、辣椒太辣,街上的人嫌外来的不懂规矩不懂欣赏。也顾不上这些,土豆片、鹌鹑、烤肠、豆皮……对美味的欣赏,大家是相同的。
对红军龙虾已经不需要再做赘述了,作为南京人心中的老网红各方面都可以打五星。虾子大、肉质紧实、烹煮入味,蒜蓉和十三香都好吃到叫人舔手指,最后再拌一份龙虾面,盐仓桥人走不出去,红军龙虾脱不了干系。
肉超多的青膏蟹、肉质鲜嫩紧实的清蒸鱿鱼(蘸醋一绝!)、咯嘣脆的五香卷、镇店之宝海鲜面……闽南食屋成了盐仓桥人对海洋食物记忆的发源地。一条街隔的不远有叫老城北的菜馆,有叫老城南的砂锅,像极了盐仓桥包罗万象的特点。老城南的砂锅,就是和踏着拖鞋穿着打T恤大中裤下楼就吃,吃完浑身舒爽一身冒汗。每天下班,去东街晃一晃,切一块豆腐、zan一只鸭子、买一份牛肉锅贴……从盐仓桥进,多伦路出,双手满满当当。当颓废的文艺风消散、当跟风打卡的人不再出现,真正的盐仓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踩过路边梧桐叶发出的碎裂声、是沿街商店的叫卖声、是孩子的追逐打闹声……在平静的生活里带了点热闹和温馨,在老城北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盐仓桥教会这里的人,走好自己的平凡之路,本身就是不凡的事。前阵子小资问一个搬去河西的朋友,住在盐仓桥,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