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物破损严重,专家却从铭文中的一个字,找到了消失的国家
对于文物来说,品相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代表了文物的完好程度。大凡国之重器,品相的完整程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参考指标。然而,也有一些文物,即使残破不堪,却因为特殊的意义,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宝,比如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就是其中一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安徽舒城县城内,有许多盗墓贼来来往往穿梭。这些生面孔立即引起了当地人和文物部门的警惕,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打击,并破获了几宗盗墓案。不仅如此,文物专家还顺藤摸瓜,找到了一座春秋大墓。但是很可惜,这座墓葬早已被盗过,而且还不止一次。
盗墓贼不仅带走了大量的文物,而且还将带不走的文物进行了破坏。比如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就被严重损坏,伤痕累累。它的底座已经完全毁掉了,上部分也有残破。虽然布满的纹饰极为精美,两个对称的虎头,四条对称的蟠龙雄壮威武,但毕竟是一件残品。如果按照文物本身的定级,顶多也就定为三级文物。
这种建鼓座,其实就是当时一种叫做建鼓的乐器底座。它在商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在战国时期非常广泛,《隋书·音乐志》就记载过:
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
也就是说,在建鼓座之上,一般有一根中间空心圆柱,上面可以插上一根长木柱,木柱的上方是一面鼓。因为岁月太过久远,现存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建鼓,只有为数不少的建鼓座。最著名的当属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东周铜建鼓座,它工艺复杂,令人叹为观止。上面有八对十六条大龙弯曲盘旋,又有很多条小龙交错簇拥。
那件在湖北出土的建鼓座,连仿造都仿造不出来,可见工艺有多么复杂。相比之下,舒城县出土的这件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就显得太过寒酸了,所以一开始被归类为三级文物并不冤枉。
然而,在这件文物准备送到安徽省博物馆入库时,专家对它进行简单的清理,却无意间发现了一些铭文。建鼓属于乐器,有铭文的并不多,于是大家饶有兴致地辨认起来。
这些铭文是刻在外壁口沿部分的,分为上下两圈,上圈大约98个字,下圈大约52个字。因为锈蚀太过严重,很多字都辨识不清楚,而且多为反书,并不能通篇识别。但是,其中有一行字吸引了文物工作者的眼球:
唯正月初吉庚午余□□之玄孙□□公□
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当时的“余”字,就是“舒”。这是一个轰动性的成果,后面两个字,应该是墓主人的先君之名。“舒”字意味着什么?考虑到这里就是舒城县,这件文物很可能打开了三千多年前舒国历史的大门。
武王克商之后,将功臣偃姓以子爵分封到此处。他们是皋陶的后裔,相继建立了舒国、舒庸国、舒蓼国、舒鸠国、舒龙国、舒鲍国、舒龚国等七个小国,这些所谓的国家,其实就是部落,这七个部落对外联合起来,统称为“群舒”或者“舒国”。
在历史上,舒国的记载十分零散和稀少,我们只知道它们在春秋时期先是被徐国所灭,后来复国后,又被楚国所灭。至于舒国的文化遗存,在青铜龙虎大建鼓座出现之前,一件都没有。
也就是说,青铜龙虎大建鼓座是这个国家存在过的唯一见证,它代表了七个部落的历史。也许那个被盗的春秋大墓,就是舒国国君的长眠之所,只可惜能够证明它存在过的痕迹,也就是这件残破的大建鼓座了。
这个铭文被发现之后,青铜龙虎大建鼓座的地位立即飙升,直接被定为一级甲等,即“国宝”。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安徽省博物馆,展示着春秋时期那个小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