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历史上颇受争议,曾写下一首诗,苏轼模仿写了一首千古名作

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的名气非常大,几乎所有的人,都了解这位改革家。关于王安石变法,在古代还有很多争议,一方面是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古人的思维僵化,总以“祖宗之法不可废”为借口。其实王安石不但以巨大的勇气推动了变法,而且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论述深刻,因而也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自成一家,创造出了著名的“王荆公体”,而且他的诗歌由第二次罢相为明显的分界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在后期的诗歌中,知名度最高的自然要数《泊船瓜洲》,而他前期的诗歌,最出名的还是这首《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卸任鄞县知县后,返回家乡临川时,途径杭州所作。诗中以登临杭州灵隐寺旁边的飞来峰为题,叙述了他的满腔抱负。它的大致意思是:

听说在飞来峰上极高的塔上,鸡鸣时正好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我如果登临到那里,就不怕浮云会遮住双眼,因为我正在最高层。

这首诗的意思当然是非常简单直白的,然而他表现的壮志雄心却一点都不简单。王安石虽然是进士出身,也很有名气,但毕竟只是一名县令。可是,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相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以一己之力,让国家和百姓变得更好。到那个时候,他不会担心权贵们的阻扰,因为他大权在手,完全可以一展抱负。

这首诗就可以看到王安石年轻时就已经有了通盘打算,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虽然获得了宋神宗的信任,但守旧派的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变法最终遭到了失败。王安石显然低估了“浮云”,没有能够在政坛上继续抒写波澜壮阔的篇章。

阻拦王安石变法的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司马光,他也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小人。司马光和王安石的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都无可挑剔,堪称一时瑜亮。只不过,两人政见不同,成为了一对死敌。

和王安石政见不同的,还有大文人苏轼。在政治上,苏轼更倾向于司马光,但也并非全盘否定王安石,这让他在后期的党争中陷入了两面夹击的不利境地。在文学上,苏轼与王安石亦师亦友。他的天赋和成就明显高于王安石,也曾多次贬低王安石,不过有一首诗,却是模仿借鉴了《登飞来峰》,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常客,也是千古名作,想必大家都曾翻译过,而且翻译得比我更好,小珏就不班门弄斧了。只不过,大家两相对比,是不是会感觉到,最后两句,特别是最后一句就是模仿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成诗于皇祐二年,即1050年。《题西林壁》则成诗于元丰七年即1084年。两首诗一前一后,相隔了34年。此时王安石已经是暮年,他寓居钟山,有客人从京师来,王安石则问他近来苏轼有什么新作,客人则告诉他这首《题西林壁》,王安石听后“颔首称善”。

其实,苏轼借鉴王安石的这首诗,却写出了不一样的心意。《登飞来峰》主要是抒情壮志,而《题西林壁》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却是哲理诗。苏轼博学多才,对佛理也颇有研究,他的这首诗,悟彻了人生的真理:看待问题应该全面,而不是从自己主观角度来片面思考。想必,王安石也正是领会到了这个深意,所以才如此叫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