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取土时发现的国宝,诉说着失落的国度,两大特征惊艳世界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垦荒造田。其中一位农民在取土的时候,不慎一脚踩空,发现了一个大窟窿。当地早就有零星的文物出土,农民们也具备一定的文物知识,迅速报告了上级。文物部门立即出动,大批考古工作人员来到现场,由此拉开了中山国陵墓的发掘工作。

所谓中山国,是指战国时期由白狄人所建立的诸侯国。他们处于燕赵之地,太行山一带,几度兴盛,民风彪悍,武力强大,为中原诸国所头痛不已。但是,因为当时的史书记载主要是战国七雄,关于中山国的文字记录很少,让它逐渐被人遗忘,唯有“中山之酒千年醉”、“中山之狼千年毒”的典故流传至今。

这次发掘的中山国君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包括中山王铁足铜鼎、错金银双翼神兽、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等等。它们不仅是价值连城的文物,供人欣赏,更以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为了研究那段鲜为人知史料的参考依据。当然,如果说哪件文物最引人注目,那还是要算中山王铁足铜鼎。

青铜鼎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本身就是极端重要的。它首先是作为炊具和食具出现的,用来烹煮和储存肉类。到了后来,青铜鼎成为了祭祀的礼器,并衍生为代表主人地位的象征。不同身份的人,所用鼎的规格和数量是不同的。比如说天子地位至高无上,只有他才能使用九鼎。然而,在中山王墓中,却发现了一套完好的九鼎。这说明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天下根本就不服从管理,已经礼崩乐坏了。

这件中山王铁足铜鼎就是九鼎中的首鼎,其余的八个鼎形制差不太多,但个头和重量都逐步递减。这只青铜鼎并不算大,高只有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重仅为60公斤。这与动辄上百公斤的大鼎来比较,实在有些寒碜。这大概也是因为中山国毕竟控制疆域小,也没有铜矿资源。

青铜鼎的珍贵程度,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重量。虽然中山王铁足铜鼎在这个方面不算出彩,但它却有着其它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我们从名字中就可以猜测到,它的鼎身是青铜的,鼎足却是铁质的。这在出土的时候,就已经被考古工作人员注意到了。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鼎身和鼎足颜色不一。战国时期,正好是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型期,这也正好印证了当时的背景。目前发现的铁足铜鼎非常少见,这也说明当时的中山国铜原料不足,只能使用铁料来补充。

其实,制作这样的青铜鼎难度要高得多。普通的青铜鼎,可以使用一次浇铸成型,这样的青铜鼎,必须采用分体制作。制作鼎身的同时,也要保证三个铁足的尺寸完好,不高不低,稍有偏差便会无法安装或者发生倾翻。可见,当时中山国的工匠技术高超,不逊于中原各国,也可以看出我国的青铜器制造水平,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另外一个惊艳世界的特征,却不是一眼可以看穿的,它隐藏在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在那个上面,密密麻麻刻着许多铭文,一共有469个字。要知道,青铜器上有没有铭文,是两个不同的档次。毛公鼎之所以那么出名,就是有近500个字的铭文,中山王铁足铜鼎仅次于它,是铭文第二多的青铜鼎,也是战国时期铭文最多的青铜鼎。

而且,这篇铭文的内容非常重要。它记载了中山国君的一段话,其中包括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造成“子之之乱”的故事,这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另外,它还记载了中山国的司马赒率师伐燕开疆拓土的功绩,为我们增添了新的历史知识。

只不过,这件重要的文物,在特殊年代出土,并没有受到了很好的保存。它被扔到库房之中,保存的环境并不好,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作为国宝级文物和中山国的典型器物,对它进行修复刻不容缓。2014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启动专门的修复方案。虽然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露面,但我们相信,它一定会大放异彩,更为灿烂夺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