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王陵中不起眼的铜疙瘩,清理后却成为了孤品绝藏的国宝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出土了一些文物,但那都是在农民平整土地时被发现的,而且当时就损毁严重。然而,当地的文物部门却高度警觉,认为肯定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隐藏着规模巨大的墓葬。后来,一位农民在取土时,发现了巨大的土坑,这才证实了专家的判断,由此发现了中山国王陵墓。

战国时代,我们熟悉的国家是战国七雄,其实在燕赵之地,太行山脉,还出现过白狄所建立的中山国。这个国家武力彪悍,曾让中原诸国头疼不已。然而,因为史书语焉不详,关于它的故事,我们知之甚少。这次中山国王陵墓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也让后人能够窥见神秘古国的一缕风情。

中山国王陵出土的陪葬品,最出名的当属铁足铜鼎,最精美的当属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然而,一件毫不起眼的“铜疙瘩”,也十分抢镜,出尽了风头,那就是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屏风这种家具,我们很熟悉,但现在很少使用。在古代,因为宫殿较大,又是木质结构为主,而且大殿的正门一般不关闭,所以屏风的使用范围极广。后来它又兼具隔绝房屋功能,保护隐私,甚至风水摆设的用途,更是大行其道。这件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则是作为屏风的一个部件,是用来支撑整个屏风的。

在当时的发掘现场,人们依稀看到屏风和小帐埋在一起,尽管已经基本腐朽,但还能看得出痕迹,甚至包括形状、颜色和尺寸。屏风的扇面是红漆,边框是黑漆,考古专家正在分辨黑漆边框中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时,突然就发现了这件被泥土包裹的“铜疙瘩”。

经过清洗后,人们很惊喜发现了它的美丽。从结构上来看,它就是屏风的支座,起到支撑整个屏风的作用。因为屏风已经腐朽倒下,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然而它的华美精绝,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变得更加灿烂。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拗口,让小珏结合文物逐字逐句解释,您就明白了。

所谓错金银,又叫金银错,其实是一种金属细工装饰技法。最早在商代铜器上就有发现,在战国开始兴盛,一直持续到两汉。它是以镶嵌或者涂画两种方法,将金银和青铜器本身融合,形成绚烂多彩的图案。这种方法并不能给青铜器提供实际功能,却能让青铜器变得富丽堂皇,十分好看。错金银在去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名录之中。

“虎噬鹿”则是这件文物的主题,它生动地刻画了一只老虎的形象。这只老虎色彩斑斓,气势不凡,膀大腰圆,两耳直竖,双目圆睁,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它正用血盆大口咬住一只幼鹿的后身,那只幼鹿正在拼命挣扎,可是始终不能摆脱,逐渐四肢无力。这反映的就是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残酷规律,之所以作为中山王的物品,在当时大概也是提醒国王,要不忘乱世生存的法则,不当猛虎,就会成为他人嘴里的小鹿。

“铜屏风座”这四个字,相信就不用我来解释了。你别小看这件屏风座,它的个头可不小,器通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这个重量,相当于同坑出土的铁足铜鼎的一半。也只有这么大,这么重,才能增强稳度,从而支撑上面的屏风。

在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的腹部,铭刻着竖读的14字铭文:十四祀,牀麀,啬夫徐戠,制省器。这记载了制作者的名字和墓主人的葬礼的级别,也为我们对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

其实,在中山王陵墓葬之中发现的屏风座不止这一件,比较著名的还有错金银犀牛屏风座和错金银铜牛屏风座,但与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相比,无论是在做工、造型和重量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这件文物,成为了孤品绝藏的国宝,也成为了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