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编辑多年收入不涨,年后咋整?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旧岁末,新年初,人的心思都不怎么安稳。
前几天,我一个在纸媒工作的朋友找我谈心,主题是“想跳槽了”;更早一点,几个忙着投简历找工作的学弟学妹问学长我,该不该去媒体工作,是去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焦虑点,那就是——钱。
今天,我们就谈谈媒体人的收入问题,虽老生常谈,但也该注意一些新的现象。
近日,《华西都市报》新闻客户端“封面新闻”发布招聘启事,高薪诚聘三大部门总监。其中技术总监月薪2万-4万元,产品总监月薪2万-3万元,设计总监月薪1万-2万元。更早一点,还有科技自媒体人王长胜月薪税后三万招写手;“餐饮老板内参”月薪1万-3万招揽人才;包括今日头条在今年祭出“千人万元”计划,大力扶持自媒体,称“让自媒体人有尊严地创作”。
自从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响起来后,媒体人收入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媒体人收入不增甚至反降也被视为传统媒体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反观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都需要雇人了,(当然也不是每一位自媒体人都活得体面),但是传统媒体这边儿,除了“断崖式下滑”、停刊、裁员、离职潮、降薪限薪记者讨薪,如何不叫人看衰?
更有两个悲凉的案例是,天津大爆炸发生后,一则关于记者的帖子在朋友圈疯狂转发——《离天津爆炸现场最近的记者,本月工资可能就2000》,引来一阵唏嘘。6月末,云南生活新报因故停刊,云南省残联内部募捐“接济”讨薪的记者。
有同行向蓝媒汇调侃,“不敢多想什么‘无冕之王’,实际上就连‘新闻民工’都不配当,我哪有民工挣得多啊!”
媒体人收入到底几何?根据此前媒体调查显示,媒体人收入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除了有拿着2000月薪奔赴爆炸现场的记者,不少报社也都流传着“两万哥”、“三万哥”的励志故事。

普遍而言,媒体人的收入(各种收入总和)在5000-10000区间,对比媒体公布的2015年春夏秋三季求职期平均薪酬,这个区间基本位于平均线以上。

不低于平均线就是一个好消息吗?并不是。多位媒体同行向蓝媒汇表示,“好几年都没涨过工资了,但是物价一直在涨啊!放在十年前,5000块一个月绝对活得相当滋润了,现在不精打细算真不行!”
我的几位正值壮年的学长,他们在纸媒黄金年代入职京城媒体后,工作几年后纷纷在北京买房,甚至有的还不止一套,我听闻大惊,不敢想象。原来所谓“纸媒的黄金时代”,不仅仅是指新闻业发达,新闻人也发达啊,简直就是“纸金时代”!
有记者曾经这样描述《南方周末》上世纪90年代的工资,“钱发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存进银行,下个月又发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
“那个年代的记者工资高,不存在生活压力;社会地位高,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一位2011年加盟《南方周末》的记者感叹,“所以他们可以做得很纯粹,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才不会被现实粉碎。”
后来互联网迅速发展,纸金时代的光芒开始褪散,房价物价蹭蹭上涨,“等我再想买一套房时,发现已经根本买不起了!”
多年收入不见涨,承受的压力却与日俱增,“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时常困扰着广大媒体人。
一方面传统媒体正处于衰落通道,另一方面新媒体高薪聘请人才,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传统媒体人,包括一些传统互联网门户的媒体人,仍然“坚守岗位”,为何?
除了一些个人原因外,求稳,是一个普遍因素。只要新闻不死,报社就不会倒,就会有一口饭吃。更何况还有诸多体制内的媒体人,更没有必要冒险转型。新媒体毕竟方兴,世界变化这么快,谁也无法预言下一秒新媒体的生死优劣,也许可以捞一桶金,也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赌”是人性,而人性通常又那么脆弱。理想虽然有时也很脆弱,但确实有媒体人向蓝媒汇坦言,“传统媒体更能让我好好做新闻,我就是想做新闻”。

蓝媒汇|传媒圈第一新媒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