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在关停,你以为新媒体就很好做么?
都说业内在唱衰纸媒,刚刚东方早报说要停刊,现在河南青年报也传出经营不散、拖欠外债等不小的动静,纸媒陷入困境,越来越难做,近几年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来了,新媒体就那么好做么,真的如想象中是一条前景光明的坦途?这同样未必。
给你说个笑话,我是做新媒体的
走进某交流会场,彼此互相寒暄,一掏名片,纷纷都是新媒体公司CEO。说完“久仰久仰,素闻其名”之后,再附和几句“你们内容不错”、“听说融资很顺利”等,然后心里暗想,这到底是个什么号。
在咖啡馆约见投资人时,口沫横飞。跟“我这个影视项目中,范冰冰已经表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类似,新媒体人说,平台聚拢了包括微博、公众号等大V资源,分分钟能调动papi酱、咪蒙等参与进来。
他还说,我手里这100万粉丝,起码估值1亿。他甚至学会了乐视那一套“生态化反”,总之平台蓝图无限。。。。。最终他知道了,哪家咖啡馆的咖啡最好喝。
新媒体创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一方面门槛低,使得大量的竞争者同时涌入,另一方面,微信等的红利正在消失,阅读量打开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以新媒体代表微信公众号为例,目前市场上已有2000万个公众号。不像咪蒙、十点读书等已有高达几百万的粉丝积累,所发文章条条都是10万+的公号大V,更多的公众号处于有一定的粉丝量,依旧每天求爷爷告奶奶的跪求朋友转发、关注。
“二八原则”,同样适用于新媒体。除了极少数能够每月流水百万以上外,大多数新媒体挣扎在温饱线,这最多只能支撑一个20人之类的小团队运营,大团队则没法生存。
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知名度极高的公号大V,每个月的收入也就几十万,一年下来也就上千万。而在纸媒黄金时期,有时一天就能获得千万级别的广告收入。以此判断,新媒体的商业价值要么未到充分挖掘,要么的确存在天花板。
更关键的是,在商业价值探索中,除了广告为主的流量变现外,即便是目前运作非常成功的新媒体亦缺乏新的商业模式。
以一条为例,2016年5月,一条刚刚开始在公众号上每天推出电商新品,半个多月,电商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一条启动很短时间的电商平台,便积累了数十万买家。
这即为典型的流量变现逻辑:把用户聚拢而来,打通手上数千家本土的独立品牌,把以生活美学为标签的家具、日杂、服饰等好物一一推荐给用户。
不过在变现过程中,新媒体的内容价值被消解。
资深媒体人朱学东在他的《再见,2015,中国传媒业大事评点》中说: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并没能真正填补传统媒体的缺漏,虽然也有一些自媒体新媒体关注公共话题,但是整体而言,自媒体新媒体更多呈现出了“短”“贫”“快”“抄”的特点,在远离“媒体”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单纯的营销平台……
很明显,这根本不是新媒体创业者的初衷。打造生态,连接用户等等,有的还有内容上不灭的理想情怀,但最终大多数还是成为了贩卖流量者。
纸媒做新媒体,没那么容易
纸媒下滑,转型新媒体,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都是一条正确的途径,甚至他们将部分纸媒的死掉归咎于转型新媒体的时机太晚,以及不够重视。
但事实上,纸媒转型新媒体的路上,同样相当坎坷。
以“两微一端”中的新闻客户端为例,蓝媒汇了解到,就算在业界影响力不错的澎湃新闻,其实也主要是靠拨款,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澎湃在客户端保持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澎湃依旧被视为披着新媒体外衣的传统媒体,因为澎湃的核心内容还是在做综合性新闻,并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再通过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截至目前,澎湃新闻并未在原生广告和优质内容输出方面获得利润。
去年,各种纸媒集团新媒体项目诸如无界、九派、封面、猛犸、上游等纷纷上线,人们在研究这股“新闻客户端热”时,总会把澎湃被当做“鼻祖”,并冠之以“澎湃模式”。但在澎湃两周年前后,澎湃新闻前CEO邱兵离职创业,澎湃不再被业界广泛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新闻资讯软件,多出自于门户、移动互联网公司之手,而上述纸媒集团的新闻客户端,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如预期那么乐观。
多位不愿具名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工作人员告诉蓝媒汇,其实现在做客户端,尤其是传统媒体同名的客户端,已经很少有人看,下载用户的点击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传统媒体一般都会选择保留客户端,其重要原因,据说是因为涉及到所谓的“两微一端”,传统媒体的领导层也不敢随便关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