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22)温病辨证(七)中热

【原文】中热卒倒,人事不知,口角流涎,目闭手撒,此暑邪入心,宜大蒜汁和醋灌之,置于凉处即苏,后用麦冬、莲子、竹叶、石菖蒲、远志、黄连、益元散清心安神也。

【注释】暑邪毒菌窜入心脏,张锡纯以朱砂、梅花冰片、甘草为丸,名急救回生丹。以朱砂入心补心体镇心用而解热毒;梅丸芳香散热结,此方用蒜以散邪热之凝结;醋名苦酒,苦以入心,敛疮解毒,开胃消暑,二味配合,酸辛而开泄热邪。其外治之法即《内经》所云:治诸热病,饮以凉水乃刺之,必寒,衣之,身居寒处,身寒乃止。

【原文】中热卒倒,苏后言语不清,心神恍惚,《内经》谓“煎厥”也。天王补心丹加龙骨牡蛎镇神摄阴也。

【注释】天王补心丹乃坎离交济之方,证当坎阴伤而离阳亢者宜之。若舌苔白滑者,不可与;卒然之病恐不可服,不若以辰砂、益元散加龙牡、菖蒲、远志肉之属,临证斟酌。

【原文】中热后,神虽清而懒言倦卧,朝凉暮热,夜仍谵语,此邪留于少阳血分,宜清骨散合益元散加菖蒲、郁金清少阳血中之热也。

【注释】中热后,神清懒言倦卧,则大邪去而正气亦馁,但未见极虚之象,不可妄投滋补以留邪。然朝凉夜热,夜仍谵语,朝为阳而主气,夜为阴而主血,知气分之邪热己去而血分之热尚留,故以清骨散以鳖甲领青蒿入于阴分,青蒿领鳖甲出于阳分,更以知母以滋阴泄热,余皆清热退蒸之品,然不若以《温病条辨》“下焦篇”云:“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退无汗,热自阴来,青蒿鳖甲汤主之”,其方即青蒿、鳖甲、丹皮、生地、知母。

【原文】中热后,舌绛芒棘,糜点如疳,寐则谵语,醒则神清,此热毒蕴结,营络未清,宜导赤散加犀角、绿豆壳、人中白、辰砂、鲜菖蒲、灯芯清营解毒也。

【注释】此与前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之寤寐,以寤则目开为阳,寐则目合为阴,今寐则谵语为阴分有热,但谵语原属心包,故以导赤散泄其心热,以脏热从腑岀也。加犀角、绿豆壳、辰砂以清心包之热毒,人中白消瘀热而除疳,灯芯引心热从小便岀也。

【原文】中热后,神清能食,便闭目暝,不寐而多惊惕,此热留胆络也,宜《内经》半夏汤加羚羊角、炒枣仁、丹皮(酒浸)、郁李(净仁)、龙齿清胆以和胃也。

【注释】中热后,大邪悉平,神清能食,二便未畅,余邪未清可知;目瞑不寐而多惊惕,神清则包络无病,能食则胃中无病。今目瞑不寐多惊,原以胆为阳木,内寄相火,病则惊骇,胆为木,胃为土,木热犯土则胃不和,故以半夏汤以和胃,加羚羊角以清肝胆之热,丹皮、枣仁清肝胆以敛神,郁李仁以下肝胆之气,龙齿定惊安魂,或以温胆汤加郁李仁、龙齿、羚羊角亦可。

【原文】中热,汗大岀,口大渴,身大热,气喘神倦,脉大而虚,此热伤元气而津枯也。宜参麦饮加黄芪、当归、白术、白芍、生地、牡蛎甘温除热也。

【注释】大汗后,口渴身热,非汗前之口渴身热者比,汗后口渴身热,气喘神疲,六脉虚大,乃热伤元气,津枯而气失恋欲外脱也。当大剂参脉饮合补血汤加芍、地、白术、牡蛎补气生津以固脱也。

【原文】中热汗大岀,口大渴,心中恶热,肢冷脉微,神疲倦卧,此热虽去而阳气亦伤矣。心中恶热者,以热气通于心也,以大建中汤大补气液而偏于壮阳摄阴也。上条以伤气而偏于生液,此条偏于壮阳,临证者审用。

大建中汤

蜀椒一钱(炒岀汗)、干姜四钱、人参一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二升,分温再服,如一炊,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再食糜粥,温覆之。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