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得到晚辈的一句诗,欣喜若狂,插入名作中成为点睛之笔
在宋朝,虽然外交和军事上被后人诟病,但在内政和文化方面,却让人羡慕不已。当时的文人,可以上书言事,甚至可以冲撞皇帝也没有大不了的,顶多就是外放,不至于死罪。这比起明清大臣动不动挨板子、掉脑袋,已经是格外厚待了。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士大夫俸禄优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文人更是对仕途梦寐以求,可位置总是有限的,官场倾扎比其它朝代也不遑多让,哪怕是苏轼这样的大才子也几起几落,沉浮不定,狼狈不堪。但有一个人却是相对顺遂,那就是晏殊。
晏殊十四岁就以神童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并且破格赐以同进士出身,小小年纪就吃上了皇粮,走上了仕途。后来虽然也有沉浮,但总的来说,并没有伤筋动骨,更没有险象环生的经历。晚年时,他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相当荣耀。
在经略天下的同时,晏殊也以才华闻名于世。也许您很少专门去读他的作品,但您一定听说过这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独自伤春的场景,诗人用一种朦胧的语调,抒发了对于时光逝去的追忆之情,更是表达了难以挽回的伤感。特别是其中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惊艳了千年的文坛。无数人在引用它的时候,都会为晏殊的才华叫好。然而,就是这句名言,却不是晏殊自己的原创,而是来自于一个后辈的灵感。
当年晏殊在担任高官的时候,曾经路过扬州,并在当地的大明寺歇脚。这座寺庙香火鼎盛,还成为了许多学子借宿的地方。在宋朝,寺庙之中还有一种叫做“诗板”的东西,类似于现在的留言簿,不过都是给书生们题诗作赋之用。
晏殊自己就是书生出身,自然饶有兴致地翻阅了大明寺的诗板。只不过,大部分作品都平淡无奇,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唯有一首《扬州怀古》写得很不错: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底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这首诗风格隽永,情意动人,让晏殊心中为之一动。后来查找,才知道是出自扬州主簿王琪的手笔。尽管,一个小小的主簿,是不入流的官吏,与晏殊的身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晏殊却没有什么架子,反而是邀请王琪共同研究诗文。
在晏殊的盛情款待之下,王琪也放下了包袱,表现得十分出色,这让晏殊更加满意。后来,晏殊还邀请王琪一同散步游览,并且随口问道:我有一上句,自己感觉写得不错,却迟迟对不出下句,您能帮我想想吗?
这上句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写得情景交融,非常出色,确实是难得的佳句。但是能够配得上它的,却实在很难。不过,王琪在当时灵光一现,几乎脱口而出:可以用“似曾相识燕归来”!
显然,这就是绝对,而且浑然天成。晏殊对此欣赏不已,由此写入了自己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成为了这首名作的点睛之笔。更为难得的是,晏殊坦坦荡荡,并没有一些猥琐文人的龌龊行为。他在《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中,特意将此事说了个明白:
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选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