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游走性不定时疼痛中医称“痹症”,中医治疗痹症的三个阶段至关重要

痹症概念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痹症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全身游走性不定时疼痛中医称“痹症”,中医治疗痹症的三个阶段!

1.痹症外因

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 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 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2.痹症内因 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 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 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常因体虚乘袭而致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二)痹症病机 

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 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3.痹证日久,可出现痰瘀互结、正气耗伤、经病及脏等病理变化 (1)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屈伸不利,病情更为缠绵难治。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候。

(3)病变日久,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积年累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病。

痹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五龙通络汤辩证治疗痹症三个阶段

第一,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祛风散寒 活血以通导痹阻的络脉,行气促进气血的运行缓和不通则痛的症结,温经祛风以清除隐伏躯体的寒湿外邪。

第二:补肝益肾 强筋健骨 运脾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津液源于脏腑化生封藏,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消除引起痹症的根源,以期治病溯本求源。

第三:培本固原、宁心定志 增强免疫 通过调补本源 加强身体素质,增加抗邪能力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 实现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理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