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头悬”是怎么练的?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九)
“顶头悬”是怎么练的?
一一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集解(九)
李新方
【原文】虛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解曰】“虛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这是武禹襄祖师所揭示的太极内功的第八大秘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顶头悬”,但真正做到的人极少,这里虽只十二个字,而信息量极大,揭示了顶头悬之练法的全部秘密。
许多人以为顶头悬只是头部的要求,在头上顶个什么东西不掉下来就是顶头悬了,这当然也很难得,但还不是太极拳所要求的顶头悬。从“虛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来看,顶头悬是对全身心的整体要求,其中的“不偏不倚”就是首先要身法正确,立身中正安舒,如果没有立身中正中安舒,其他要求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这不偏不倚,看似简单容易,但实际做起来是最难的事情,许多人以为自己做到了,实际上还差得远,真正理解了就很不容易,有一分偏倚就有一分双重,就不是顶头悬,不是虚领顶劲。
同样,气沉丹田也离不开正确的身法,特别是下面提到的“尾闾正中”,如果没有尾闾正中,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气沉丹田。同时,丹田又有上丹田、下丹田、顶丹田、底丹田、前丹田、后丹田等之说,到底是把气沉到哪个丹田呢?许多人会想到小腹这个丹田,这当然也对,但如果以力使气就不对了,前文已经讲过,太极内功还要求“腹内松静”,是“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气敛入骨就是道家所讲的丹道修炼的最高境界炼神还虚,全身无处不丹田。
因此,顶头悬的正确练法是,立身中正安舒,提起全副精神,头顶虚虚领起,有上提之意,上下一气贯串,八面支撑,不偏不倚。霍梦魁师所传太极内功心法秘诀还有《提顶诀》:“天垂一线系泥丸,怀抱须弥万里山。肘膝腕踝肩胯颈,同时各向远方牵。忽觉两脚地心入,无限高深塞两间”。这里的泥丸,就是顶丹田。须弥山,佛家云:器世界有九山八海四大洲,而须弥为中心之山,亦名妙高,出海面三百三十六万里。两间,即天地之间。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尾闾,典出《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
故尾闾之名用于人体,指真气发生之所,历来为养生和修炼家所重,是道家小周天法通督的三关之首,又为针灸学长强穴之别称,长强为督脉和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督脉入络于脑,而“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发明》);督脉的支脉与心相连,足少阴肾经注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对神志类疾病采取上病下治之法的常用穴位,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尾闾的修炼,是学太极拳进入神明境界,即技击全自动化的内功基础。
有关尾闾的具体位置,大多解释为尾骨,还有很多讲法,都是善方便,但有些人的文章把尾闾正中写成“尾闾中正”,意思就完全变了,理解错了是不可能练对的,后人解释的越多,学者就越困惑,还是经典原文讲得最明白,最概括而又最具体,更重要的是尾闾正中,与神贯于顶是一个整体,道家有秘诀云:“修丹真要识玄关,识破玄关事不难。脐后肾前虚若有,分明一气透天端”,但并没有讲明玄关的具体位置和修炼方法。
按照道家修炼的一般程序分为四步,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但大多在第一步或第二步出偏而前功尽弃,故有“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之说,因为修炼有渐修与顿悟两法,而渐修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没有进入炼神还虚,即气敛入骨的阶段,不论下多大功夫,所炼的内功也还不能直接用于技击。
而祖师这里讲的正是一步到位的顿悟法门,炼虚合道就是先明理,心知,并传有修炼的具体方法,心知而后身知,直接进入炼神还虚即气敛入骨的境界。有一位居士幼习少林拳,修密十馀年而中脉不通,后学太极拳,得霍梦魁师祖所传内功心法秘诀贯顶诀,当天就打通了中脉。佛家所称中脉,医家称为冲脉,道家称为道脉,即上文所引秘诀中的玄关,位于任督二脉的中间,道脉通任督二脉自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师祖所传贯顶诀为:“直上昆仑雷电激,云出高岫泄天机。术中有数一三九,只此揭开千古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