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四五)主张“恕”道的孔子也会生气(1)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本文与之后3天推出的《孔子处世方法》为发表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11期中的一篇论文,同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原文较长,6000多字,这里分四部分推出。
孔子处世方法(一):主张“恕”道的孔子也会生气
(一)
《论语·卫灵公》,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还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倡“君子有九思”,其三为“色思恭”,即脸色,要温和;君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与事,都应脸色温和,不生怒气。
“恕”道与“色思恭”其实所反应的是孔子“仁”与“礼”的思想,而“仁”与“礼”二者又互为表里。
《论语·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但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并不是永远和颜悦色,他并没有被固定的理论所左右,孔子也会生气。
(二)
我们且看《论语·公冶长》中一段文字: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上课睡觉,孔子不是讽刺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朽木不可雕”早已成为骂不上进、不成器的人的俗语。
“粪土之墙不可污”引用的人很少,因为这个比喻太挖苦人了,把人比作厕所的墙壁,我们没必要去粉刷——即使天天粉刷也刷不干净!这不是说他是“粪坑里的石头,又硬又臭”么?
用我们现在的教育观点来看,把宰予比作“粪土”之墙,是否有伤学生自尊?
并且说“于予与何诛”——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不就是说他是“死肉一块”么?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得再好也没用,还得看你的行动!这对孔子来说,是多么深刻的领悟呀,有种“今是而昨非”的感慨!这些,与我们现在的一般老师何其的相似。
(三)
孔子说“仁者,爱人”,但有些人,孔子不仅不爱,骂起来更是毫不留情。
《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引用了孔子的话:“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无后”二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应是“绝后”“断子绝孙”的意思——这句话即使到现在也只有泼妇骂街的时候才骂得出来!
骂人“不得好死”已够狠的了,但孔子骂人不仅止于被骂者本身,还说到“无后”,就差骂“八辈子祖宗”了。
《孟子·离娄章句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骂人骂到这个份上,孔子的怒气可见一般!
(四)
同样,面对季氏“八佾舞于庭”,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的越“礼”的做法,孔子愤激的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如果这件事情都能容忍得下,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其实,温文尔雅的孔子是时常强调有些时候必须“忍”的。
他曾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君子有三戒”,第二戒是“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而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样的话,很能看出孔子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才会骂出这样的话。
(五)
这么看来,似乎孔子讲“仁”,讲“爱人”,但他并不能始终践行“仁”,所以他要骂“始作俑者”、骂“八佾舞于庭”的人;
孔子讲“忍”,讲“戒”,但面对太嚣张过份的人,也并不能完全“戒”除容“忍”。
孔子讲“恕”“可终身行之”,讲“色思恭”,但面对上课睡觉的宰予,还是不能宽恕而怒气显于色,尽揶揄挖苦之能事。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对于“己所不欲,施于人”的人,他也有脾气。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千字左右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