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九二)“小事物”衬出“大境界”

(感谢“大余朗读者”玺玺)

小事物衬出“大境界 

(一)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既有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又在慷慨悲壮中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红楼梦》香菱学诗章回,还特意把这两句设置到情节当中。为何这两句有如此魅力?钱锺书先生以为,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将小事物置于大空间,产生荒凉旷荡的感觉。

(二)

“大漠”“长河”都是阔大的事物,是大空间、大境界。

直线上升的“孤烟”和圆圆的“落日”,在“大漠”“孤烟”这一大背景中,显然是小事物。

但“大漠”“长河”因有“孤烟”“落日”的点缀,却让人感觉更为阔大无垠、荒凉旷荡。

这有似“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鸟鸣之有声反衬山林之幽静——此处以小事物的小反衬大事物大。

因而钱锺书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

(三)

以小事物衬大事物,产生荒凉旷荡感,在中国诗词中有许多例子。

鲍照《芜城赋》:“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还都道中作》:“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

“千里外”“尽平原”都是大事物、大境界,“虚空辽广”。

“黄埃”“远烟”是小事物、小境界,起“点缀”作用。

小事物的“点缀”,让大事物“愈”显“虚空辽广”,并且产生一种寂寞感。

这有似孩子对孤独寂寞的体会——爸爸妈妈不在家,房子好大好在!

(四)

以小衬大产生旷荡寂寞感,中外一致。

雪莱诗中就说:沙漠浩阔无垠,不睹一物,仅余埃及古王雕像残石。(Nothing beside remains.Round the decay/Of  that colossal wreck,boundless and bare,/The lone and level sands stretch far away)

利奥巴迪亦有诗言:放眼天末,浩乎无际,爱彼小阜疏篱,充其所量,为穷眺寥阔遮拦。

近代西方有人论诗人做诗,甚至说:做诗不外乎把小事物放在最大空间与寂寞中——这句话虽然不足以囊括诗道的广大精微,然而对幽山鸣鸟,大漠上烟而言,则确是如此。

(四)

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读这一类的诗文,极有帮助。

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一抹晚烟”“半竿斜日”算是小事物,但它反衬出边地的“戍垒”“关城”的荒凉阔大,而把人置于这一阔时空中,寂寞孤独感顿生,此即“荒”“旧”二字所表达的“古今幽恨”。

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甚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均可用这种手法分析鉴赏,在感受阔大荒凉意境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悲情。

(相关材料见《管锥编 毛诗正义 五二  车攻》)

附原文:

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广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景色有埃飞烟起而愈形旷荡荒凉,正如马鸣蝉噪之有闻无声,谓之有见无物也可。

本课题组正与《语文报》合作,在《语文报》(初一版)开设专栏。以下是《语文报》(初一版)公众号,欢迎各位进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