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意生寺:湘军第一劲旅“霆军”硬撼“英王”陈玉成三万太平军
对峙,霆军三千与太平军三万
夜阑如水,平野星垂,潮湿的微风裹挟着地表尚未褪尽的热气,轻轻拂过弥漫着销烟的战场。丘陵之上,三千人的军队在黑夜中无声的等待。
身形瘦削的男人斜靠着树干,漫不经心的擦拭着铠甲崩裂处不断渗出的鲜血,深藏于树影之中的面部轮廓显得愈发模糊,但一双不大的眼睛却在黑夜中闪烁着噬人的光芒。
“再攻”——没有丝毫感情的声音打破了旷野的寂静,急促的战鼓同时响起,潮水一般前冲的士兵从身旁呼啸而过,无数旗帜在队伍前迎风展开,白色旗面上三个黑色的圆形图案,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淡蓝色光泽。——那是湘军最强劲旅,鲍超“霆军”独一无二的标记。
战场尽头,太平军五座高大的营垒,如匍匐于旷野的猛兽,在黑夜中渐渐露出端倪。
1857年七月初一,湖北黄梅意生寺,湘军第一猛将鲍超,率麾下三千霆军,硬撼英王陈玉成三万太平军。
时势造英雄 乱世生悍将
在将星云集的湘军系统中,鲍超算是一个异类,他不似罗泽南、李续宾等饱读诗书的儒将,也没有塔齐布、多隆阿等八旗贵胄的身份加持,更不像九帅曾国荃有兄长曾国藩这样的靠山照拂,成名之前,他甚至从未到过湖南。
如果没有那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个出生于四川夔州(今属重庆奉节),大字不识的粗鄙汉子,可能大概率都会在家乡附近的豆腐坊或者盐场中渡过一生。
1852年,命运第一次向鲍超伸出了橄榄枝。为剿灭太平军,广西提督向荣在湖北宜昌征兵,鲍超应募入伍,开始了数十年的戎马生涯。
1854年,曾国藩在衡阳悉心打造的湘军水师横空出世,鲍超成为了其中一员,并且“勇锐过人,每以单舸冲贼队,当者辟易”(清史稿)。
1855年,鲍超的命运迎来重要的转折,当年8月,太平军围攻汉阳,湘军大佬胡林翼解困无望,被迫退守长江边,手下部队溃败奔逃,绝望中几欲自尽,关键时刻被鲍超驾舟解救于重围之中。
胡林翼
鲍超既悍勇无匹,又对自己有救命之恩,从此深得胡林翼的重用与赏识,不仅“视(鲍超)为布衣交,尝呼为弟”,还将鲍超原字“春亭”,以“如雷如霆”之意,改为“春霆”,这也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湘军第一劲旅——“霆军”的由来。
从湖南到湖北,从水师到陆营,这个悍不畏死的川东汉子,这个即无官场人脉,也乏根基背景的粗鄙男人,经大小500余战,被创108处,用一次次勇冠三军的表演,开始在湘军辉煌的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而浓墨重彩的篇章。
霆军出世,成就湘军第一劲旅
1856年8月,胡林翼授意鲍超入湖南长沙,募陆勇成军。
军队初建时,共分前、后、左、右、中五营,每营600人,另有鲍超亲兵营300人,这支3000多人的部队,以主帅鲍超“霆”字得名,从此“霆军”登上历史舞台。
与传统湘军征兵多在山野乡村招募质朴农民不同,鲍超军队的兵勇多是来自于城市的无业游民,或者混迹于市井的痞子,这种兵源组成,客观上造成了部队整体人员素质低下,军纪废驰的问题,但这些身无长物、不事农桑的亡命之徒,参军的目地就是通过战争出人头地,升官发财,所以往往作战异常凶猛。
鲍超经常向士兵灌输“命当生,虽冒矢石仍生,命当死,虽退缩不前仍死”这种生死由命的宿命论思想,而且赏罚分明,立功重赏,战场逃跑当场诛杀。加之霆军的整体装备和薪饷水平在同时期的军队体系中也是名列前茅,这些因素汇聚到一起,这支部队自然想打败仗都难。
九帅 曾国荃
而提起湘军劲旅,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曾国荃的部队,同样是悍勇之军,同样声名显赫,九帅的“吉字营”长于防守,安庆、天京等重大战役,均是困死太平军于城内,“曾铁桶”之名也因此不胫而走,但“霆军”则不同,鲍超的部对强于野战,自1856年成军到1868年裁撤,纵横南北十数年,无论是面对太平军,还是后来的捻军,冲锋陷阵,旷野厮杀,都未能与之匹敌。
1865年攻克天京,几乎所有湘军都遭到大幅度的裁撤,而曾国藩却因为鲍超军队的“实为群贼所惮,非楚勇、湘勇、淮勇所能及”将其保留了下来,这也足以从侧面说明霆军乃湘军第一劲旅的实力。
鲍超,英王陈玉成一生之敌
英王陈玉成,太平天国后期最优秀的将领,18岁,趁夜黑风高,率五百勇士攀城而上,克重镇武昌,20岁,冒炮火箭矢,驾一叶扁舟勇破封锁,解镇江之围。
相同年龄,陈玉成大放异彩时,鲍超还在穷乡僻壤为生计发愁,陈玉成扬名天下时,鲍超还在军营默默无闻的担水砍柴。同样的贫苦出身,不同的成长历程,在时代混乱的巨幕之下,两人终成宿敌。
英王陈玉成
年少成名的英王陈玉成,在谈及湘军将领时,曾颇为自负的表示“官军名将堪为敌者,一鲍二李而已”,“一鲍二李”代指鲍超、李孟群、李续宾三位悍将,而1858年三河镇大捷,英殿数万大军围攻李续宾,湘军悍将含恨殒于阵中;1859年,陈玉成攻破庐州,李孟群兵败被俘,虽说都是以多胜少,但“二李”实际上最终都败于英王之手。只有鲍超堪称陈玉成真正的一生之敌。
从1857年1月,鲍超三千“霆军”横空出世,夜袭小池口与陈玉成军团初逢于江湖,到1861年5月,集贤关一役,全歼英殿最精锐的步兵“小右队”4000人,五年时间,大小几十次的交手,强如陈玉成,遇见鲍超和霆军,依然是败多胜少。
当然,在这些强者对话中,少不了让鲍超一战而扬名天下的“意生寺”之战。
血战意生寺,鲍超一战成名
1857年,陈玉成率3万多太平军由安徽“反攻湖北”,时值湘军精锐基本上都在江西参与围攻九江的战役,因此当陈玉成部6月抵达湖北黄梅地区时,当时负责黄防守的清将都兴阿,手下仅有4千余人,外加初出茅庐的鲍超3000“霆军”,满打满算不足一万。
面对来势汹汹且数倍于己方的人马,外加慑于陈玉成的威名,都兴阿以保护长江水师为名,计划从黄梅撤退。
如果向水师靠拢,则相当于让出陆上通道,那么陈玉成经黄梅东进,将直接威胁重镇武昌的安全。
在场的一众官员明知利害关系,但出于对自身安危的考虑,纷纷附和上司都兴阿的提议,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头青鲍超,坚称黄梅地区事关整个战局,强烈反对撤军,都兴阿被说动,安排鲍超与多隆阿在黄梅意生寺附近阻击太平军。
意生寺位于黄梅化城山之上,化成山高不过十米,周围都是开阔的丘陵,鲍超三千“霆军”就扎营于此。
同时,陈玉成的数万大军,在意生寺周围,联营十里,立营垒无数,要以绝对优势兵力,困死“弱小”的对手。
七月初一,面对强大的对手,鲍超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嘱咐同来的多隆阿,以马军压阵——“请公以马队布列阵后,见我霆字营士卒有后退者,即飞骑斩之”。
在发起冲锋前,鲍超指着前方最为显眼的五座太平军营垒,让手下先挑攻击对象,而自己则留下居中最大最坚的营垒,亲自带兵冲杀。
霆军士兵本是亡命之徒,在鲍超恩威并施之下,各个悍勇争先,但战事进行得并不顺利,反复冲击之下,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太平军反而倚仗营垒的掩护,用火炮、抬伤等造成攻坚部队的大量人员伤亡,连主帅鲍超都身被数创,左手和右臂血流不止。
关键时刻,一个叫余大胜的猛人站了出来,主动请缨要率敢死队攻破正面最大的营垒。
客观来说,在当时火器不发达的情况下,小股冲锋确实还有机会起到冲破火力封锁的奇效,猛人余大胜悍不畏死,冒火炮箭矢向目标快速急进,奇迹般的突破到营垒之下,“由贼樯炮穴梯肩而入”,踩着队员的肩膀,翻身从营垒用以射击的缺口进入,这还没完,又一边在内部与太平军士兵拼杀,还有机会腾出手来放下绳索,让垒外的同伴攀援而上,“敢死队”进入营垒之中,悍勇搏杀之下,太平军守军信心受到极大动摇,恰逢其时,远处的鲍超,指挥大队人马,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临阵对决,气势尤为关键,现在,胜负的天平明显倒向了气势更盛的霆军一边。
冲到最大的营垒之下时,鲍超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命令士兵将其独有的“鲍膏旗”围营耸立,当黑色的圆形图案在战场升起,营垒之中还准备死守的太平军心态彻底失衡,纷纷四散溃逃。
局部的失败,触发了连锁反应,一营被破,诸营失守,鲍超兵锋所指,太平军望风而逃,军心已乱,败象难止,当夜,霆军连下太平军48座营垒,陈玉成“只身逃走”。
血战意生寺,三千霆军硬撼陈玉成三万太平军,鲍超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