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迁移|章文凤:“教什么”与“怎么教”同样重要——以“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教学为例

阅读教学除了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这种以模仿和习得为主的习作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要想使读写结合模式发挥更大的效益,在基于学情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关注“教什么”,还应关注“怎么教”,即加强教学指导过程和习作实践过程。尤其在习作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引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下面,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为例谈谈读写结合的策略。
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说理文在言语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性,落实单元要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该文为了说明观点,列举了“紫罗兰变红”“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转动”三个具体事例。在论证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思考:这三个事例是怎样描述的?事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比较后发现,三个事例叙述结构相同,情节简单概括,且事例的主人公都是各个行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证明事例具有典型性及语言严谨性的特点。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轻松地发现思辨的落脚点,找到读写的结合点,进一步体悟“如何对典型事例的选择与描述来说明观点”。
课后,教师布置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练笔,从习作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说理文这一文体有了初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地确定观点,并做到围绕一个观点,用一个或多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但深入探究少部分学生的习作后,发现他们仍然不会选择与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面对教学难点,教师应在此处放慢教学节奏,节选学生的习作范本,就典型的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评析,从几个维度论述“具体事例与观点相融合”的教学策略。这个习作路径可以促进学生外在行为的改变和内在习作思维的转变,将读写结合模式又往前推进一步,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一、具体事例是否支持观点

事例1:屈原是民族英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身居要职,一心为国,但因性格耿直受到其他宠臣排挤,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惨遭流放。楚顷襄王时期,国力日渐衰弱,楚国灭亡前屈原拼死挽回,却余力不足。他想着故土,决定与楚国共存亡,怀着一腔激情与一颗爱国心投入汨罗江。
生:我觉得事例1中的事实与观点不符合,屈原这个事例无法证明他是民族英雄。
生:屈原确实是一位英雄,不屈于苟活,投江与楚国共存亡。但是他与那些捍卫民族的独立、维护人民利益而献出宝贵生命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生:岳飞、文天祥、于谦、林则徐、钱学森等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屈原这个人物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民族英雄”,而是“爱国”。修改习作时,要注意事例表述的角度与所说明的观点是否一致。

二、具体事例是否符合说理文语言描述

事例2:学习的方式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就会感到迷惘。人们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这一过程,实质上也是熟记到思考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具体学情顺学而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事例3:“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级时,我被老师选中参加全市古诗文背诵比赛。怀揣着得奖的梦想,我积极投入到背诵比赛的准备中。天边的一缕微白唤醒了熟睡的我,初升的太阳见证了我的努力,金灿灿的阳光为我加油,璀璨的繁星催我早点入眠……渐渐地,背诵任务不是翻不过去的大山,字字句句清晰地印刻在头脑中。果然,不负众望,我捧回了大奖杯。
师:大家发现两位同学的习作有什么不同?
生:他们所选择的观点很明确,尤其是事例2中的观点比较新颖。
生:他们都学会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可是两段文字读起来感觉不一样。
生:事例2的语言细密严谨,读起来很干净利落,而事例3的语言描写抒情颇多,读起来轻松活泼。
师:同学们真棒,能通过品读文字来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事例2是说理文,而事例3则是围绕中心思想记叙事情的记叙文。显然,事例3是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的。

三、具体事例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典型性

事例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说过:“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遭受秦桧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毒死。一代卓越的军事家就此饮恨黄泉。北宋文天祥,他在家乡召集义军抵抗元军入侵,后不幸被俘,囚禁中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多次拒绝敌人的劝降。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仅可以免于一死,还能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宁死不屈!”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慷慨殉国。近代林则徐,广东禁烟时,他敢于抨击鸦片对于国人的精神摧残,强迫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惨遭诬陷。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力挽狂澜,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历史价值,都是以他对祖国的功勋来衡量的。 
生:读完这段文字,我有一个问题,文天祥生活在什么年代?
师:是啊,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翻开古诗《过零丁洋》,写的文天祥是哪个朝代?南宋。这个学生却写成北宋,显然是犯了知识性的错误,选择具体事例时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生:围绕观点选择具体事例,这里却选择了两个南宋时的英雄人物,这样就使得所叙述的事例不够典型。
师:从战争角度来说,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
生:如近代关天培、邓世昌敢于与阵地共存亡,抗日英雄杨靖宇、张自忠为挽救民族危亡舍生忘死。事例选择的广度宽泛些,会使得事例更具有典型性。
师:是啊,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因为从古至今都有无数英雄们奋不顾身的钢铁脊梁,毫无畏惧的铮铮铁骨。
生: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有作为”。如果围绕这个内涵来选择事例,角度可以更多样些,不仅仅可以选战争中的英雄,也可以选各个行业中的奋斗者。
生:詹天佑亲自工作于恶劣环境中,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普通工人王进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少活二十年,拿下大油田”壮举;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呕心沥血。
师:说得真好!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岗位上的人,胸怀天下,肩负使命,大公无私,是新时期的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内涵。以上文字的论述,提醒我们在选择事例说明观点时要注意三点:第一,材料必须要真实;第二,确定好观点,下笔选择具体事例时,也可逆向思维,思考所确定的观点是否有不同的含义;第三,观点确定后,要想所选择的具体事例具有典型性,可以在广度上多考量。这些问题在习作中我们应注意。
教学中,教师善用教材资源,先挖掘读写结合的切合点,为学生的“写”提供了仿写范式,接着用四个语段从不同侧面让学生体会到“具体事例说明观点”。这一指导由“读”到“写”的实践过程设计是有效合理的,因为教学目标来自于学生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学材料的选择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习作,师生共同评析更是思维火花激烈碰撞展开的学习过程。这样读写结合的课堂,学生的习作能力怎能不被提升?总之,习作指导的课堂上,教师要带着“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问题,在文本的解读上多做研究,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结合样例,以实现习作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