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贪官
如果说和坤的贪是乾隆留给嘉庆的钱袋子还有所收敛,那么两宋时的贪官却宛如雨后春笋一般,接二连三地冒了出来。在宋以前,文人大多会注重自身文学造诣的同时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是金钱如粪土。然而到了宋朝,从北宋著名奸相丁谓开始,宋朝的文人似乎看到只要有才,个人品德远远不如皇帝喜欢来的好使,因此北宋的文官大多只知道文采,却对理政没有兴趣,反而是对如何快速的升官和发财拥有丰富的经验。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yMDEvMjIzOTk5NTE1XzFfMjAyMTA2MTIwMTA2MTA0ODkuanBn.jpg)
到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赵佶即位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起来,因为赵佶本来只是一个宋神宗第十一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可没想到的是北宋皇帝历来不太健康,这可能和宋真宗重用丁谓,喜爱道教仙丹,导致北宋皇室大规模服用有铅毒的仙丹导致所以赵佶白捡到了这个皇位,为宋徽宗。
由于赵佶本来不是被当成皇帝培养的,宋朝对皇室才学管理又比较松散,只重视文化传承,因此赵佶几乎不会理政,只能依靠不停的任命宰相来协助自己。因此光宋徽宗一朝,就足有十二个宰相。然而宋徽宗选贤的方式也很有趣。第一:要字写得好;第二:要人长得好;第三:要懂得哄自己开心。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2LzEyMDEvMjIzOTk5NTE1XzJfMjAyMTA2MTIwMTA2MTA4ODAuanBn.jpg)
虽然没有明着把这三条写出来,但宋徽宗确实是这么干的,因此仅他的十二个宰相中,就齐聚了著名的北宋六贼,其中就包括《水浒传》中的蔡京和第一巨贪王黼。
史料《铁围山丛谈·卷三》中记载:
王黼美风姿,极便辟,面如傅粉。然须发与目睛色尽金黄,张口能自纳其拳。
王黼长着的金发金瞳可能是拥有胡人的血统,但可能也就是这一部分胡人血统,导致王黼相比其他人而言更加好看,而宋朝恰恰是一个极其注重容貌的朝代,长得越好看,越容易找到靠山,也越容易升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黼本名王甫,北宋开封人,因为和东汉著名宦官王甫同名同姓,所以后来被皇帝赐名为王黼,很有口才极善于巧言献媚,却没什么学问,被任命修编《九域图志》时与宰相何执中之子何志是同僚,何志因为欣赏他便把他推荐给了何执中,在何执中的帮助下,王黼快速成为四品左司谏。
直到后来张商英为宰相,何执中逐渐失势,给王黼的升官踩了一脚刹车,不过王黼虽然失去了何执中的帮扶,但他已经有能力自己去寻找一些助力了,有一年宋徽宗派人把一双玉环赏给在杭州的蔡京,无不证明宋徽宗依旧欣赏蔡京。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王黼发现此事后,开始逐条上奏赞扬蔡京在杭州所推行的政事,并且攻击此时的宰相张商英,帮助蔡京复相,为了感激王黼帮助自己,蔡京复相帮王黼升任御史中丞,此时王黼距离修编《九域图志》的校书郎仅仅过去了两年。
之后由于大宋朝堂的政治博弈,王黼起起伏伏,直到宣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的时候,蔡京辞官,王黼进位少宰,为了顺应民心,根据《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记载:
蔡京致仕,黼阳顺人心,悉反其所为,罢方田,毁辟雍、医、算学,并会要、六典诸局,汰省吏,减遥郡使、横班官奉入之半,茶盐钞法不复比较,富户科抑一切蠲除之,四方翕然称贤相。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然而王黼在得到相位后,借机搜索女子玉帛供自己享用,诱夺徽猷阁待制邓之纲的妾,将邓之纲加罪流放岭南,后来王黼进位太宰,设立应奉局,由自己兼任提领,竭天下财力流入应奉局,让应奉局变成为自己敛财的工具,随后收集天下珍宝,却只给宋徽宗十分之一,十之九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里,导致其住宅比皇宫还要奢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金国灭辽,分兵两路南下直逼宋都开封,宋徽宗听闻消息吓晕,救醒后慌张地写下'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至此宋钦宗赵桓临危受命,接任北宋皇帝位,让王黼没想到的是,宋钦宗还没有指定御敌国策,因为王黼曾经的罪过他的原因先找上了王黼的麻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等降罪的诏书送来,王黼带着妻子儿女往东跑,随后被宋将尹聂山在雍丘南面的辅固村里将王黼杀死,首级送回开封。因为宋钦宗刚刚即位,擅杀大臣会破了北宋刑不上大夫的祖训,也有损北宋自古以来的仁政传统,因此谎称王黼是劫匪所杀,没想到《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记载:议者不以诛黼为过,而以天讨不正为失刑矣。百姓不但不觉得王黼死了有损仁政,反而觉得这是上天给王黼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