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湛江老百姓生活的历史照片,祖辈们真是太艰苦了
关于湛江的老照片,网上也有一些,但对于照片的介绍都是一笔带过,读者看得似懂非懂,也就是看了个热闹。今天我特地整理出一组专门介绍湛江(广州湾)老百姓生活的老照片,并加以较为详细的讲解,供大家深入地了解过去的一些时代和人们的生活,了解到祖辈们的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清末街边圩市
这是清末广州湾时期典型的街边圩市,图上具体的位置不确定。大榕树下的圩市很简陋,交易的物品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卖日用品的,还有白切鸡和烧鸭吊着在档口卖的。右边有个拿着擀面棒的男人看上去很是奇怪,有谁知道他在做什么的?

广州湾时的坡头圩
从文字上看,这是坡头的圩市,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世界都是坡头圩大”?可以看出,当时的坡头圩基本是露天交易,附近的村民直接将农产品拿到圩市上销售,卖钱的有,以物易物的也有。远远地看,这些人头上戴着竹笠,似是官兵。其实并不是,只是雷州半岛太晒,遮阳而已。

打铁男子
铁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当时没有什么钢铁厂,打铁是底层人民常见的苦力活儿。天气炎热,太阳暴晒,天上一个火炉,地下一个火炉,太辛苦了。不过,看上去他们还挺乐观,右边的男子脸上还带着笑容。

吃祭品的一家三口
这张比较经典的照片,有人说是在街边挑担卖的白切鸡饭。其实并不是。这是一家三口(应是祖子孙三人)刚刚祭祖回来,估计是饿了,就在路边把祭品分来吃了。左边的喝着米酒,中间的吃鸡,右边的小朋友看来是饿坏了,“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那个时候生活艰难,也只有祭祖时才能饱口福了。

富人探亲
哪朝哪代都有穷人,也有富人。当时出行不易,富人去探亲,坐在轿子上。抬轿和担行李的,可能是他的手下,也可能是临时请的。我们可以看到,富人脸上有油光,穿得齐齐整整,长衫似是绸缎,穷人穿着粗布破衣,瘦骨嶙峋,区别还是挺大的。

小脚女人出门
这是一个女人出门,坐的人力独轮车。那时的路不好走,轮子都特别大,轮子小了会陷到泥地里去。女人有着尖尖的小脚,不适合行走,但她的表情却很骄傲,因为她过的是不用干活的“上等人”生活。

织布的女人
这是一对在织布的女人。左边的年轻女人愁眉苦脸干着活,两脚尖尖,一看就是缠过足的。那时候女人缠脚,是希望嫁到富贵人家,但有钱人毕竟是少数,就算嫁去了,也难保一世富贵。家里紧张的话,也要干活补贴家用。右边的年长女人不知是家婆还是下人,晒得如此之黑,应该是下地干过活的。两人都瘦,看来不是有钱人家。

赌馆一角
这是广州湾时期的赌馆,看上去应是在玩牌九,在当时可以说是全民娱乐。由于法殖民者唯利是图,城乡处处都是大小赌场,穷人富人都深陷其中,倾家荡产的都有。

雷州曲街
这应是三十年代的海康曲街,大榕树下形成了一个圩市,背后似是法式骑楼。然而,当时海康并非法租地,这些建筑实际上是“南洋风建筑,”建成于民末清初,是欧洲殖民地风格建筑和岭南骑楼的混合,是欧亚混交的“南洋文化的体现”。这些骑楼是清末民初在南洋经商的雷州人,受南洋文化的影响,回乡后模仿南洋风格建筑而成。

戽水的男子
这是一个法国人拍摄的照片,标题是“使用水勺的男人”。他到底在干嘛呢?有老人家说,他应是用一种叫“戽(音)斗”的农具把水“戽拨”到指定地点。戽水有两种用途,一个是给干旱的水稻田戽水,一个是见田间的水坑有鱼,将水戽干抓鱼,几个小毛孩,拿桶来戽,满脸泥污,有时抓了半桶的鲫鱼及塘蚁鱼。

做渔网的女仔
这个海康小女孩在干嘛,你猜到了吗?她不是小贩,她是一个渔家的女孩,正在帮忙做和售卖渔线。她手上还拉着两条细细的渔线。那个时候,这样小的孩子都要干活了。

抓蟹的吴川男子
这是一个来自吴川西南的男子,看上去是渔民,你们猜他在干嘛?原来,他是出来捉蟹的,腰上是蟹篓,手上可能是挖掘工具,看上去他还挺快乐的。

南三岛堵海造田
再来几张解放后的,这是五十年代,南三人民修堤筑围,堵海造田,十个小岛连成了一个大岛。当时参与的人数有7.8万人,占了南三全岛的七至八成。无论男女都参加劳动,非常辛苦,“担海泥”成了工作常态。

建设雷州青年运河
这是雷州青年运河建设的队伍。1958年5月,世世代代饱受苦旱折磨的雷州人民开始拦腰斩断九洲江、建水库凿运河的伟大工程,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1960年终于完工,因开凿者以青年人为主,所以叫做“雷州青年运河”。

建设湛江港
这些看上去似是在“跳舞”的劳动妇女,她们却是在建设一个宏大的工程——湛江港。过去什么都是靠人力,没有压土机,她们正在用人力夯实土地。
看了这些照片,你是不是对我们祖辈的生活有了一个了解呢?那时的人们真不容易,为了生存,为了祖国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以上的照片上的劳动场景,你见过哪些?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