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担当与责任,透露诗人的品格 ——读赵嘉盟诗集《伐诗取火》
担当与责任,透露诗人的品格 ——读赵嘉盟诗集《伐诗取火》
文/沙鴎
赵嘉盟并不相识,朋友介绍让我写一篇评论,说老实话,诗界几十年都未同流,更何况当下诗界的混乱,门派林立,让我不忍萃读。虽然我在研究学术的同时,依然热爱诗歌,但大多读古典诗歌较多,现代诗很少看。
现代诗目前状况是将茶余饭后的黄色段子、将琐碎毫无意义的事件以及自我隐私生活袒露给大众,这种粗制滥造,搞笑、滑稽、口水、色情等格调低下的诗铺天盖地。因为害怕污了眼睛,故而干脆不读。当然在污泥的当下也有盛开的青莲。而这些青莲也都是我熟悉的故交、或不太熟悉的神交诗友。
现在,在不停地电话的催促下,不得不坐下来,读一读赵嘉盟的诗集《伐诗取火》。将拖了很久的文债奉上。
这本诗集共选取诗歌192首。给我的感觉,诗人的诗,是脚踩大地而坚实的。他并没有无病呻吟,而是写他熟悉的生活,写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将生活写进诗里,来表达感情和诗情,很能看出诗人的功力所在。在《春晨》诗中,他写道:“温馨的阳光充满爱意和相爱的人在厨房”点明时间和地点,“把所有的腐坏丢弃”“木制的案板上留下生活的痕迹”,诗人已经准备好“去迎接丰盛的爱”。诗人的生活是极简的生活,因而他不管在梦中,还是在醒来的一瞬,他都明白“他和一首诗定下了十月的基调,在黑色与血色之间开始一个极简生活”,而这“阳光下的孤岛”,当“岁月发芽,梦想的枝蔓”就会“静静,静静舒展”。他对生活有着诗人独特的敏感,他认为“人间像极了一副冷抽象的画作,悬挂在宇宙不起眼的角落”。
他的笔不仅触及当下生活,也还触摸历史的记忆。在《小黄楼——山海关田中玉别墅》中,他看到了“纷乱战火中”的“陈旧的将军公墓”却反思维地说他是“最终的凯旋者”。他幻想着“百年的守望以及宁静的和平,和轮回的四季”以及“黄色斑驳的墙体,像驻扎老人皮肤的黑斑”,将军的老态如此诗化成诗人笔下抽象的语言。而在这里,他所听到的“鸟儿不断吟唱”“也只有秋虫记下的旋律。”
在《纪念五四爱国运动》一诗中,发出了“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年的诗篇,是神州画卷的底蕴/是伟大复兴梦的远航风帆”的豪言壮语。
诗人的记忆还不忘民俗的节日,在民俗的每个节日也多有感慨。在《春节》,他“喜欢这种安静,喧哗中独处的魅力”,在《元宵节》他听到了“勺子里酝酿歌声”,看到了“花灯照着对方的脸/看到了灵动双眼传达的爱意”。在《春龙节》他看到了“龙抬头,泥土中探出的新生/绿意蔓延,开渠引水/春天在农夫的手臂上生长/锄头狠狠砸向幸福的季节里/为了一场丰收和赞美/酝酿整年的信仰。”在《中华母亲节》,“怀念母亲伟大的创造,像花瓣舒展花香”。在《妈祖文化节》,回忆“浸泡了百年的缰绳,捆绑古老而淳朴的号子”。在《清明节》怀念父亲,想起“小时候,我踩进父亲深深的脚印跳跃着,感受季节的湿润”。而现在面对“平坦的谷田起伏着墓碑”,“我们悼念祖辈,像眼前笨重的墓碑一样实心眼。”在《端午节》“思绪的鞭梢打入江底,一个个时代碾过可悲的轨迹,龙舟的号角,划开新世界的入口。”在《七夕节》看到了“一座石桥,在历史中独居”。
诗人关注生活,尤其是庚子年中所发生的一切,而口罩却成了诗人对这场疫情的象征。这在《抗疫的那些日子》《我想摘下口罩》《为一些诗句戴上口罩》《听故事的人》《罪与罚》《沉默的春天,隐喻一场疫情》等诗中都得到了不同凡响。诗人强烈地喊出“我想摘下口罩”这句世人被疫情所压抑下的内心所想说的话,而摘下口罩,为的就是“亲吻歌声、亲吻阳光、亲吻季节的手背”,“让鲜艳和阳光一起铺洒在田野”“灌溉灵魂”。
他的抗疫诗,记录了极其真实的事件,有着不可低估的史学价值。
“打开窗子,呼吸突然变得严谨/逃离窗口的速度也变快/这不是对待一个微温柔的季节/该有的态度/网络的谣言像一层层口罩/喘不过气来,又感觉危险/埋头进手机,让文字/跌跌闯闯地躲进眼睛/孤独的特权从黑夜中解放
充斥在我读诗的日子里/食物在减少,而我梦想的马/在悠扬的诗句中膘肥体胖”[1]
面对这场疫情,人们不知所措,就连呼吸都变得谨慎,不敢出门,只得蜗居在家里拨弄手机,而在阅读打发时间的日子里,人们食欲明显在减少,而身体也变得肥胖。
诗人描绘疫情的城市是这样表述的:“不知从哪天起,城市开始长出毒瘤/似乎长在喉咙上,不断成长/城市里的每个人都被感染/捂上了口罩/城市变得嘶哑,说不出声来/有时候又大声咳嗽几声,惊天震地/伴着春雷,冲淡了节日的红色/这个季节开始褪色/一切鲜艳被封印在窗框中/眼前只剩下焦黑的文字和苍白的口罩”
在这样的苦闷的城市里,诗人的生活只能将他记录,他说“笔尖开始探知疫情/我的诗句被感染后异变/恐惧的病态从怀疑到确诊/我不得不为诗句加一层口罩/减轻消毒液对灵感的干扰/我也曾幻想过/撕碎白色的外科口罩/制造一场雪。”[2]恐惧的诗人甚至认为写诗露出的诗句也会染上病毒,甚至幻想将诗句也带上口罩。这种夸张的诗句,表达了人们惊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命的渴望和尊重。
对疫情病毒的无知,人们只能选择隔离,而谣言就如同故事,让人们宁可信而不疑。“听故事的人和故事隔离/故事和讲述人的嘴隔离/一层层的口罩隔离了空气/又贪婪,从空气中抽取氧气/城市空了,心变空了。”[3]
在这座“空心”的城市里,诗人“从夜晚的风中听到恐惧的哨声,尖利,刺耳”,看到了“死亡,总是以隐喻的方式嫁接给美好”,“诗人为每个文字配备了匕首/只有在紧要关头,才能够杀死自己/作为黑夜的常客,”[4]他将“被自己的善良所欺骗”[5],而听到“火把上燃烧的尸体噼啪作响”[6]。诗人面对葬歌,看见“呼喊中有些人在落泪/还有些人,变成了泪水” [7]他无不担忧地思索“该如何向孩子讲述病理”[8]。
他善良地认为,“一切都将过去”,他“殷勤的祈祷/祈祷健康/祈祷平安”,甚至还进行一场宗教的仪式。将“三根很细的香,燃进沙子中”,祈祷“一切都将过去”。祈祷“危险解除,我和世界的信任恢复如初”,祈祷“和爱人的拥抱也重拾温度”。这种记述事件记述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在这场突入起来的疫情中得到了很好充分的表现。
诗人写诗究竟是为了什么?诗人在《九个太阳》中表明了写诗的态度,就是“伐诗取火”。他还毫不掩饰自己就是“自私诗人”,如同“走进了草原”“向诗的方向逃难,寻找粮食和水”。然而“黑夜只属于”诗人,“不愿月光死在石头上”,他将放下“所有的金子和衣服”披上孤独,他知道更远处是坟墓,而尽管这样他还要“揭棺取火”,含蓄地暴露出诗人就是寻找光明的人。
有时诗人也在“质问自己写诗的原因”,而诗人“面对虚伪的镜子”失望的他也无奈地说:“春天找不到本来的模样”。
他喝酒的时候想起酒是粮食所酿,而这种粮食与酒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关于死亡,一种简单的转化”,诗人仿佛成了生活的哲人。他在镜中看到了自己“以长者粗糙的质感”的模样如此陌生,而又“浸染着”诗人的思绪,他“有铁一般的纹理和星辰的孤独”。眼睛“比黑漆的镜头还要尖锐”。他谦逊地认为自己的灵魂“是卑微的,甚至也看到了世界也是卑微的”,如同“百年的石像,不动如山,实则不攻自破”。[9]
他也客观地描述了诗人在写诗时候的状态。让我面对一位从不相识的诗人,看到了诗人生活的细节。思索的时候将思绪交给了手指间的烟卷,如同“自我欣赏”,将自己的一生,诗化成“是一根烟的生命”,而这支烟的燃烧也像是“一首诗的灵魂”。诗人在燃烧自己的同时,并没有忘却写诗的理由,那就是“赞美自由”,而寻找自由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死亡不停地追向诗人,而诗人也为自己找好了坟墓,将“短暂的痛苦留给诗”,将“长久的痛苦留给未来”。他认为自己是个晚归的诗人,注定无家可归,他“把自己嫁给月亮”,他“把诗集放入粮袋启程”。这种沉重的话题让我们对诗人有了一个酸楚的敬重。相对于当下诗坛的某些“流派标签”,将诗歌当作口水,当作游戏,当作废话,当作调侃的玩世不恭的毫无思想深度,毫无责任的“伪诗人”来说,应该可以衡量出诗人与“伪诗人”的格调的高下。
作者在意象选择的倾向上,也有着明显的潜意识,尤其喜欢“诗人”“石头”的意象,“诗人”意象在这本诗集中出现过29次,而“石头”的意象在这本诗集中共出现44次。如“打开一张地图,像解开内衣的处女,世界是一块石头”,“我跪在沙漠中央,这块石头最荒芜的内心”,“石头变成沙,只剩下一架白骨”(《骆驼》)。 “晚归者是掉入悬崖的石子”,“沙滩打扫着鞋子里的石子” (《晚归者》)。 “我们重新认识石头和季节”(《丑陋的真理》)“拒绝变成荒芜的石头”(《罪与书》)“苦涩的牙齿”“像生长鹿角的石头”(《黑色的彩虹》)“春天找不到本来的模样,于是开始爱上黑夜和石头”“这些石头沉默着衰老”“季节的光彩,无法融化的石头”(《丑陋的真理》)“荒原上冰冷的石头发育,孤独的嚎叫声”(《我爱上不真实的你》)“我的歌声一定要被刻在石头上”“我希望有诗歌和石头”《我需要一首诗歌的救犊》。“石头不断磕伤自己”(《风,呼啸》)“在石头中看到了金子”(《夜晚的灯为谁而明》)“月光下瞎子摸索着石头纹理”(《他(记其人)》)“最初的样子,是石头一样的无情”(《最初的样子》)“晚归者的脚步在石头上生长”《那天,晚归》“石头开裂出珍贵的矿石”《七月夜晚,如果睡不着就不要睡了》等等。
为什么诗人对石头这么情有独钟,我想这与诗人的个性和品格不无关系。岁月让诗人变成了石头,他沉默但不代表不会说话,他已将话语转变成诗的语言向世界展示。风雨即使将他抽打得遍体鳞伤也不会移动他诗一般的信念。石头虽然没有温度,但也感受阳光的温暖,只要生活给与了他温暖,石头也会温暖如春。他知道,他注定是一名诗人。他知道诗人就是寻找光明,“无数的凶手被正义的诗人追捕”(《黑色的花》)。他坚信,他的“诗歌一定要被刻在石头上”,即使“一旦死去,在轮回的路上,我希望有诗歌和石头”(《我需要一首诗歌的救犊》)。
诗人一如既往对诗歌地敬畏之心,对某些诗歌游戏者来说无疑敲响了警钟。
总之,诗人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让我看到了诗人的纯净的品格,我高兴我品尝到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我也乐意为这样的诗人点赞。
[1]《抗疫的那些日子》。
[2]《为一些诗句戴上口罩》
[3]《听故事的人》
[4]《罪与罚》
[5]《罪与罚》
[6]《罪与罚》
[7]《罪与罚》
[8]《罪与罚》
[9]《罪与罚》
沙鸥,字无痕,号古莲、桃花村人。 当代学者、文艺评论家、诗人、书画家。现任马鞍山市文联四级调研员,兼任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版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中国四库文化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姑孰画派研究会会长等。出版各类专著二十余部。专著论文曾获全国金牛杯优秀美术奖、安徽省文艺评论奖、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马鞍山市政府文学奖、艺术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二十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