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李松蔚: 最好的督促是孩子写作业,父母在隔壁看电视
01
他学了 15 年心理学
却说这门学科没用
他学了15年心理学 他是北大心理学博士 临床心理学泰斗钱铭怡的高徒 曾是清华大学的老师 他在知乎上有50W+的粉丝 心理学家武志红自称是他的「粉丝」
......
几个月前上奇葩大会的时候,面对全国几千万的观众,他说心理学没用,但高晓松、蔡康永却一致评价他:
高手,总是以「无用」为用,飞花摘叶,可以伤人。
他,就是李松蔚
02
他给的方法都很「不靠谱」
李老师曾经收到过一位名为小葛的用户留言:
我给孩子报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没有一样能够坚持超过一年的。
每次试听之后,问他喜不喜欢这个课,他都说喜欢,我就会说:“这是你自己选的哦,一定要坚持。”
结果学画画,学了半年就说没意思;
学乐器,买回来没几个月,就死活不肯练了;
学舞蹈,压腿又觉得疼。
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呢?
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反问了小葛一个问题:“为了摧毁孩子对学钢琴的热情,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呢?”
为了帮助小葛思考,李老师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
在孩子第一次接触钢琴的时候,对他说:“你自己选的钢琴哦,一定要坚持弹。”
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弹一次。
定点催促:“该弹钢琴了,快点!”
发现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喜形于色:“对嘛!钢琴就应该自觉地弹。”
在孩子死活不想弹钢琴的时候,批评他对于事物没有热情,或着缺乏坚持的毅力。
03
解决问题,不如跳出问题
这个世界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看见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看见问题跳出问题。
举个例子。
在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提出一个要求:
一般人的思路是直接解决问题。
他并没有执着于描绘笔有多么好,而是换了个角度,从客户入手,利用“供需关系”成功勾起了客户的购买欲。
这就是跳出问题,解决问题。
李松蔚的方法思路就是这样,常常跟常理对着干。
很多人开玩笑说,想扒开李松蔚的脑袋看一看,他是怎么长的,为什么总能想到一般人不可能想到的角度。
他的一个朋友,孩子写作业很磨蹭,父母全程督促都没用。
他说,最好的督促就是,孩子写作业,父母在隔壁看电视。
但如果孩子9点前写完,可以跟父母一起看。
母亲不同意,觉得太荒唐,父亲觉得有点冒险,但可以试试。
果然,前几天效果很不理想,孩子效率更低,睡得更晚了。而就在那天,孩子竟然8点半写完作业走出卧室,问:
“你们是现在给我签字,还是我们一起看完电视再签?”
你明白了吗?很多时候,并非孩子真的需要被督促,而是父母需要这份督促,并非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父母在无意识中,维持甚至放大了孩子的问题,让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把「问题」,看成一种「资源」,这是李松蔚的独特视角。
当然,这样的思维很难得,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往往要靠不确定的灵光乍现来洞察。
04
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努力,是底层思维
10多年来,李松蔚发现,咨询室来求助的人苦恼于各种问题,很多人常常困在惯性思维中,对自己、或身边人发狠使「蛮劲」,最后往往越解决问题越是个问题。
比如,一个人被诊断为抑郁症,他的父母家人可能会说:「抑郁症不算什么病,平时想开一点,别给自己那么多压力,不就好了吗!」
一个人说:我睡不着。他的伴侣说:你放松点不就好了吗! 一个孩子说:我上课老走神。老师说:你专心点不就好了吗! 员工说:业绩我完不成。老板说:你再努努力不就好了吗!
如果光是凭着发狠,用力,下命令,这样的方式就能解决问题,那心理学就不是一门科学了。用科学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承认:「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承认了这一点,你才可能去掌握规律。
但即便是花了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都还只是停留在固有水平里,不断地走着弯路。
那么,我们该如何花较短的时间,来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限制,升级思维,把握规律呢?
向高手请教。
生活中,那种灵感乍现的时刻其实很难有,而李松蔚老师,就是那个「一语道破梦中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