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注协专家答疑 | 政府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项目特辑

为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发挥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端人才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展现行业高端一期班三年的学习成果,省注协于近日开展为期1个月的2021年注册会计师行业专家网上答疑活动。第一期答疑专家为江苏苏港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助理李茜和南通新江海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沈洁,答疑主题为包括绩效评价在内的各类政府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业务。以下为整理后的专家答疑汇总,仅供参考,专家答疑不能替代法律法规及执业准则的规定和要求;亦不能替代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

政府项目及专项审计板块 

问题1:能否指导下绩效评价项目,如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方面的政策、文件、方法等资料? 

答:这个问题很开放,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个业务的时候也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把我的感受和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接触一项新业务的时候,比如绩效评价,我会先去了解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一些绩效评价的政策文件的背景是什么?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国家的初衷是什么?其实大家都能关注到,无论是2019年开始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还是2020年财政部不断发布围绕绩效评价的各项制度,像财政部的财预〔2020〕10 号文等,以及近年来不断要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都是一套组合拳,不难看出国家要提高现有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对于部门来说,资金是主线,履职效率和效益才是关键,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升部门的履职效能,所以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基础上,近几年来,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也是这个道理。搞清楚这项业务的背景才能为做好这项业务开好局。可能很多人更多关注的是做好这项业务有哪些更多Technical(技术、技巧)的问题,随着财政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 号)的发布,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原则规定,例如原则上产出、效益指标权重不低于60%等,都是力求提升绩效评价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约束力。

建议刚开始做绩效评价业务的同行先熟悉文件,再领悟绩效的内涵,然后也推荐大家多去关注一些宏观政策,因为每一项具体的评价项目背后总是有宏观政策的支撑,比如关于给城镇老旧住房加装电梯这个项目,它的政策背景是基于目前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有统计居住在4层以上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较高的比例,这只是举一个例子,一定要熟悉政策背景。

从我们以往的项目经验来看,前期的调研工作非常重要,不容忽视。调研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对政策的理解、对委托方意图的了解、指标的设计、评价方法的采用等等。具体来说,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认真研读项目背景文件、政策,了解项目的立项背景;2、梳理项目绩效目标,要求覆盖项目全过程,包括立项、投入、过程管理、绩效产出等;3、到项目单位或主管部门实地调研时,和对方充分沟通关于对政策的理解、项目的实施、绩效目标的设定等,防止出现较大的理解上的偏差;4、对照项目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委托方充分交换意见,一定要做好问题准备,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政策文件、专题报告、以往年度类似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等,必要时,还应收集到相关数据,带着问题去调研一般效率会高很多;5、对于项目本身的调研,建议更多地从项目投入(如资金总量是否需要增或减、补贴补助标准及资金结构是否需要调整、资金分配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等)和项目管理(项目是否需要增或减、覆盖范围是否需要提高或降低、进度是否快或慢、质量是否需要提升、成本是否需要控制等)方面开展。总之,前期的调研工作一定要做的扎实。

问题2:能否系统指导一下公益项目,相关的文件政策,方法、原则、实务中应如何操作? 

答:公益项目的评价,确实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因为有些绩效是短期内看不到的,或者说成效是不明显的,但是又必须得做,比如扶贫、环保等项目,所以建议是更多地从政策角度去观察。

问题3:请介绍一下政府会计发展趋势?

答:我结合我对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理解谈谈我的看法。

目前我国会计主要分为企业会计和政府会计两大体系。1993年开始企业会计改革是配合国家要走出去的战略,所以先要实现会计制度同国际的趋同。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最早是从1998年开始的,但是由于很多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比如收付实现制、不计提折旧等,最终预算会计报表中资产很大程度上是虚增的,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做出科学的决策。那么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财务会计功能的引入,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重预算、轻财务现象,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具备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功能。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使得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提升。

我个人认为,最新一轮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也是为了配合国家的战略需要,所以未来的政府会计发展方向一定是服务于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不仅仅是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未来我们国家作为世界发展的重要一极,政府的运行效率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未来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问题4:我们在做部门整体支出绩效报告的时候,如果提升高度和深度? 

答:这个问题比较开放,部门整体支出评价报告的质量取决于很多因素,我就简单说一下,如果这份报告是基于实证的基础,那么评价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无疑是决定报告质量的关键,其次,基于问题导向的原因,在对得分较低的绩效指标分析原因的时候一定要深挖背后,不能浮于表面,比如,资金管理有问题,如果我们的报告只提到了亟需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就还差了临门一脚,要深挖为什么没有制定这个办法,是职能边界不清晰,或者有其他原因等等。最后这个报告的整个框架一定要符合一般文章的思路,现状描述——问题诊断——成因分析——对策建议,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好的报告还需要深挖原因,并提出根本的解决方案。

问题5: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设置考核指标?重点需要关注什么? 

答:现在都强调报告结果的应用,如果报告本身分析不到位,谈何应用呢?如何能真正为客户切实找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下一步整改提升呢?所以对我们第三方机构从业人员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对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财政部早在2013年发布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2013〕53号),给出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大家在实施项目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灵活选取最能体现绩效评价对象特征的共性指标,这个大家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我想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部门个性指标的设计。这就涉及到评价人员对部门(单位)履职特点的深度分析。

举个例子,教育部门的履职特点和产出特点和市场监管部门的一定是有差别的,那么仍是以教育部门为例,教育部门的职责是什么?履职方式如何?服务的对象是谁?服务对象的满意点在哪些方面?部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效益在哪里?是对照“三定”还是基于年度工作任务或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都要深度了解和分析。

总之,建议大家不要急着去设计指标,一定要做好前期的准备,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多去了解被评价对象,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胸中有丘壑,接下来就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设计、甄选指标。

问题6:很多项目招标阶段即要求提供全部评价指标体系,有什么良方? 

答:这种情况不能完全从业务本身考量,试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下。的确,现在很多部门(单位),包括财政重点评价也会这么要求,以一个具体案例的形式,甚至就是采购的项目本身,要求第三方机构提供具体的工作方案包括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我们认为,这也是委托方在考察第三方机构对评价工作、项目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包括是否有过类似工作经验,评价的思路是否有逻辑且严谨,整体上考察机构的胜任能力。但是从业务本身来说,在没有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和指标是一个比较冒险的行为,但是否能理解为委托方倒逼第三方机构提前做好项目调研,从客户的角度这也是一种风险前置,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总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应该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还是要夯实自身的基础,调研能力本身也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在做好充分调研基础上做出的指标我相信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还是要体现我们的专业态度,同样,客户也会充分理解,后期还会在执行评价工作程序的基础上不断修订指标,总之,专业实力是最好的方法。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每一份评价报告都是一份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共同提升第三方机构的市场话语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板块 

有很多单位已经准备好今年的高新技术企业认申报(以下简称高企)审计资料了,相比较前几年高企数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不少人感觉到财务资料和指标审核的严格程度有所提高,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逻辑性审核,财务资料的一致性、对应性等要素都关注得比较多。我们注册会计师为申报企业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是高企认定主管部门和评审专家的主要依据,所以一定要重视专项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赖程度。

问题1:高新技术企业审计,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认定是一个问题,在取消原先高新技术产品证书的情况下,哪些收入(服务)属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需要哪些依据作为判断标准,麻烦能解答一下。 

答:您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按照工作指引的规定是对其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技术领域》规定范围的产品(服务),如何判断,我个人的体会是针对单位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情况表,除了账面的数据外,一定要核对相应的证明材料,如新产品或新技术认证认可的资质证书、关键技术和技术指标的具体说明、相关的生产批文、用户报告、质检报告等,关注单位申报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对应的研发项目和知识产权情况,核对申报材料中的对应关系,还有通过技术专家进行确认。建议事务所与各市的技术专家建立技术支持关系,这样可以从技术角度解决很多我们非专业的问题

问题2:追问一下,部分产品可能是具有技术含量的,但是这个产品是作为组件投入到产品的,此时产品收入是按照单品收入还是组装后的产品的收入,如:空调的压缩机是先进的,但是公司自己的压缩机不单独对外销售,是装在空调上对外销售,此时,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是压缩机还是空调?这个问题如何考虑?   

答:对于产品中的主要部件,首先是主要的关键的部件,如果是自有部件,具备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对产品的整体性能的明显的提升和改变,我认为是可以的,当然这需要的相关联的技术资料印证,特别是关键性的指标,就拿您说的压缩机和空调的来讲,比如通过压缩机的技术原因,达到空调整体节能或者空调整体降低噪音了等等,关键部件的技术对整体产生的显著的提升作用,我个人认为可认为整体的销售收入是高新销售收入。

问题3:在做业务的时候,审计人员通常不具有技术上的胜任能力,判断会存在困难,虽可聘请外部专家,也会涉及一些费用等困难事项。再追问一个问题,企业核算研发经费核算,一般会研发费用、管理费用核算,部分会从生产成本转入研发费用,部分虽然在研发费用核算,但是账面未列项目明细,而是通过所谓的账外表格,对这些费用核算科目。核算项目、从生产成本再次转入研发费用等核算,如何把握? 

答:因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限制,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技术因素及研究开发活动的本质可能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识别,而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注册会计师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申报企业的相关技术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充分利用技术专家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建议大家与本地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的技术专家建立沟通联络协助机制,或组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地方技术专家库,审计实施前或审计过程中及时与技术专家讨论申报企业的领域、研发项目的进展、研发活动的投人、研发机构的设置、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情况,与技术专家的充分合作能够使注册会计师对申报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有更深人的了解,可以弥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缺陷,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这种联络特别是在承接业务阶段也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第二个问题,通过账外表格, 虽然申报文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核算方式,但我认为申报高企的过程绝不应该只是为了一张高企证书,从财务角度来讲更多是规范研发管理和核算的过程。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企业未规范核算研发投入,而是从生产成本转入研发费用,或者账面研发费用不分项目,完全通过账外表格进行核算,导致账外核算的研发投入与年度财务报表中列示的研发投入有较大的差额,提醒注册会计师特别关注审计风险,了解单位申报动机,增加相应的审计程序,结合其余财务资料和申报材料综合判断申报企业是否有虚增研发投入的可能性。

问题4:很多大型集团内部均有专门的销售公司,若公司的销售大量通过销售公司销售(关联方销售),如何判断公司高新产品收入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否追加特别审计程序? 

答:高新产品收入以申报单位为独立主体,销售收入和总收入都是以企业纳税申报表为取数依据的,如销售公司是集团内的独立法人的销售公司,则只可以计算申报单位的销售收入,不是以集团为单位计算。

问题5:在研发费用审核中,如果是单个研发项目的其他费用超过了20%,而研发费用总体的其他费用未超过20%,请问这种情况下如何计算,还是否需要剔除? 

答:最好按单个项目检查, 如果超过提请申报单位调整。

问题6:研发费中材料占比是否有规定?是否超过研发费用50%就判定不符合要求?研发立项中的人员与实际计入研发费用薪资的人员必须要完全一致吗? 

答:据我了解申报文件中并没有这样的比例规定,研发费用的结构性问题确实是注册会计师应该需要关注和分析的,但这个需要根据申报企业所处的行业领域、产品等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不能制定一个统一比例的限额加以规定。

研发立项和研发支出预算是核对研发费用发生的依据材料,也是印证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的证明材料,您所说的研发人员发生变更,注册会计师可能需要关注变更的原因、变更的程序,评估变更对研发项目产生的影响再作判断,人员工资需结合工资表、考勤资料等记录,并非完全依据立项资料。

问题7:高新技术企业审计,收入总额问题,具体包括哪些收入,现在江苏各地的要求不一样,利息收入中哪些要计算在收入总额(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收入要不要计入)、投资收益中子公司的权益法计算的收益要不要计入,汇兑收益是全年通算后的收益计入(扣除每个月计算的汇兑损失),还是每个月计算的汇兑收益(不扣除每个月计算的汇兑损失)全年数? 

答:总收入是指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不征税收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及财税〔2008〕151号文和财税〔2011〕70号文规定,本年企业总收入为纳税人本年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税法第六条规定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问题8:在职人员可以通过企业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会保险费来鉴别,那在职人员是否需要满足183天?

答:企业职工总数包括企业在职、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在职人员可以通过企业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或缴纳社会保险费来鉴别;兼职、临时聘用人员全年须在企业累计工作183天以上,在计算科技人员数量时必须满足183天的时间要求,在计算企业职工总数时非科技在职人员主要通过劳动合同和社保费进行鉴别,同时结合纳税申报数据中的在职人数。

问题9:企业制造部人员参与研发项目的测试试制等环节 相关薪资未计入研发费用 这类人员是否可以计入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计算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 

答:科技人员是指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累计实际工作时间在183天以上的人员。科技人员需要满足直接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以及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管理和提供直接技术服务的要求。

问题10:制造部人员(在职人员)又从事正常生产又参与研发试制,属于间接参与研发活动?就不符合上述直接参与范畴,不应计入科技人员的统计?

答:如果不符合直接从事研发和创新活动或直接技术服务要求,不应计入科技人员数量。

问题11:高企和研发费审计的时候,关于研发材料的审计这一块要区分于企业的生产领料,能否介绍一下审计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关注点? 

答:研发材料区分于企业的生产领料,但很多时候研发领料跟生产领料的品种等都是有交叉的,而且材料在直接投入中一般占比也比较大,我个人认为确实是个难点,不可按领料单即进行认定,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判断研发领料的品种和数量等是否恰当,领用是否超研究开发范围,结合领用材料的月度间波动情况,判断材料支出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关注在领用材料无法使用或设计发生变更时,是否有材料退还手续,注意领用的材料不可在项目中平均分配,提供的支撑材料不能是规模化生产的领料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