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的前世今生:一条水道,左右帝国沉浮|苏伊士运河区|埃及

拜货轮“长赐号”所赐,苏伊士运河航道23日开始的“塞车”事故仍未结束。截至27日晚,在苏伊士运河排队等待通航的船只已经达到了321艘。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作为一条举世闻名的水道,这虽不是苏伊士运河第一次断航,但绝对是原因最狗血、视觉冲击最猛烈的一次。毕竟,一艘吨位相当于两艘美国超级航母的货轮上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戏码,已足以载入世界史册了。
而这次“交通事故”在全球舆论掀起的轩然大波,让人不禁回忆起这条被誉为“帝国咽喉”的运河曾经见证过的帝国兴衰与激荡风云。
能让拿破仑、隆美尔等无数欧陆英豪为之殚精竭虑、兵戈相向的战略要地,必非凡品
法国种树 英国摘果
苏伊士运河的诞生,原本就是帝国争霸的产物。
1840年,当英国炮舰叩开中国的大门时,远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埃及正在酝酿一场改革的剧变。名义上身为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的穆罕默德·阿里借拿破仑入侵埃及失败后产生的权力真空,在英、法、奥斯曼等数方间纵横捭阖,取得了其家族对埃及的永久统治权,并开启了一场西欧工业革命为模板的经济军事改革。
但英法等欧洲列强,虽愿意接受一个虚弱却能阻挡俄国的奥斯曼,却不愿奥斯曼从内部崩溃,更不愿看到埃及——这个有潜力大幅缩短从欧洲到东非、印度和中国距离的战略要地,崛起一个新兴的国家。
于是,英国海军最终以武力强横阻止了埃及的崛起之路,而战败的埃及在拥抱法国的同时,也一步步在债务和税收陷阱中沦为法国的附庸。于是,修建苏伊士运河、打通地中海连通印度洋通道的机会,率先落到了法国人手里。
这激起了英国人的恐惧。早在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就想修建苏伊士运河,以方便法国舰队从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切断英国同印度等殖民地的联系。当时,英国舰队唯有绕道风高浪急的南非好望角才能抵达印度,征途比有望借助苏伊士运河的法国海军要远约7000公里。然而,得益于法国工程师的“神助攻”(对红海与地中海的海平面勘定错误),拿破仑最终放弃了埃及。
但当法国人1858年开始动工修建运河时,英国再次陷入恐慌。彼时,法国开始重点向东非和远东扩展殖民地,与英国展开激烈的殖民竞赛。而苏伊士运河1869年通航后,由英国人掌控的经西非海岸沿线通往东方的商路则走向衰落。
因此,如日中天的不列颠帝国势必夺取运河的控制权。起初,英国人的手段还相对文明——由于阿里的子孙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遭遇巨大挫折,他们被迫将埃及国有的运河股份出售给英国。但随着埃及制宪爱国运动的兴起,英国最终决定趁势彻底夺取运河的控制权。
巧了,埃及工业化的失败,与其棉纺织业遭欧洲列强的“围剿”不无关系。英国商人当时抱怨埃及以国家权力强制推动工业化的道路,他们向英国政府提交的报告里称:如果埃及能老老实实地种棉花,会对“大家”都有利
1882年7月,英国向埃及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及于24小时内交出亚历山大港炮台的控制权。在遭埃及愤怒拒绝后,英军随即开始入侵,并在9月攻陷开罗。埃及,这个原本最有希望成为非洲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自此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埃及的悲剧,或许在苏伊士运河建成之时已经注定。
两次大战 帝国咽喉
以武力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后,向来注重“按国际法行事”的英国政府急忙于1888年同欧洲诸列强达成《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运河从此成为“英国保护下的中立区”——简直“文明守法”到不行。
夺取苏伊士运河为英国带来巨大的战略与经济利益。自运河通航后至1930年,苏伊士运河公司的纯利润就高达35亿法郎,其中绝大部分落入英法两国的口袋。更重要的是,英国借此获得了对帝国生命线的咽喉要道的控制权,来自中东的石油、印度的资源和远东的财富经此源源不断地流向英国,帮助不列颠帝国扛住了数次致命挑战。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都敏锐地捕捉到切断苏伊士运河对击败英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巨大意义,竭力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发动进攻。
一战期间,德国通过与奥斯曼帝国的结盟,获得了从巴勒斯坦直接向苏伊士运河发动地面进攻的地缘优势。1915年,奥斯曼军队在德军顾问的指挥下兵锋直抵运河东岸,英军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殖民军拼死抵抗,双方最终在西奈半岛和巴勒斯坦一打就是近4年,直至一战结束。
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更广为人知。在意大利的进攻被驻埃英军击退后,希特勒派遣隆美尔率军支援,而后者屡屡以少胜多,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尽管德军在战术上可圈可点,但驻埃英军源源不断地从北美及澳新等地获得支援,德意联军最终被逐出北非。
德军在地面进攻的同时,还出动轰炸机袭击运河区。英国著名魔术师贾斯帕·马斯克林利用探照灯和锡片反射器制造光幕干扰德军飞行员的夜间视野,成功守护运河,成为战争传奇
蒙哥马利与隆美尔的较量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而随着纳粹德国的垮台,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掌控似乎依旧稳固——至少表面上如此。
美国“捅刀” 渔翁得利
1936年,英国为防止埃及爱国人士倒向轴心国阵营,被迫缔结了《英埃条约》。虽然英国同意给埃及有限自治,并同意停止军事占领,但英国竭尽全力保留了在运河区的驻军,并规定埃及在战时仍必须处在英国管制之下。
对此,埃及爱国人士必然是不满意的。随着阿拉伯国家联军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惨败,埃及传奇英雄纳塞尔最终领导革命力量在1952年推翻了阿里子孙的腐朽统治,连带宣布废除《英埃条约》。
1954年,英国被迫同埃及缔结新约,同意从苏伊士运河区撤军。收回运河主权的那天,埃及陷入狂欢
但是,英国的妥协并没有为西方留住埃及的心。纳塞尔收回苏伊士运河,连同民选的伊朗首相摩萨台将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都是反击帝国主义旧秩序的开始,而非结束。随着纳塞尔向苏联靠近,尤其是纳塞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在运河握有股份的英法两国随即与同阿拉伯世界势同水火的以色列达成同盟,联手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英法以三国的奇袭打得埃及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是在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之时,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美苏这两个死对头居然站在了一个战壕里,联手要求英法撤军。
苏联时任领导人赫鲁晓夫一度放出核威胁,声称如果英法不撤军,苏联将在必要时动用核武器。苏联借机插手中东、拉拢阿拉伯世界不难理解,但美国对英国下起手来,也毫不含糊:政治上,美国厉声谴责英法;经济上,美国故意抛售英镑,导致英镑剧烈贬值15%,同时否决英国向IMF的贷款申请,并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并进一步威胁对英法实施石油禁运。
美国的愤怒,固然与苏联得以借机转移匈牙利事件引起的风波相关,但更要紧的是,美国一方面需要平息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和西方世界的怒火,阻止他们完全倒向苏联;另一方面,已经在经济与军事上大幅超过英国的美国,已经怀有取代英国,成为中东主宰的野心。
得益于美苏两国的干预,埃及不胜而胜,英法不败而败。两个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自此开始彻底解体,而他们留下的真空,则由美苏两国迅速填上。
1957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多达2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用来对有经济困难的、有可能转向社会主义阵营的阿拉伯国家进行援助。虽然此举遭到纳塞尔的激烈反对,但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取胜无望的埃及最终选择同以色列和解,进而投入美国的怀抱。
原因很简单。知道埃及30余年来获得了多少美国军援吗?800亿美元。
美军航母通过苏伊士运河
成也运河 败也运河
为一个军事孱弱、且非铁杆盟国的国家花这么多钱,不仅在世界历史上罕见,在财大气粗的美国对外军援史上也是少有的。
但这巨额的援助,并没能让埃及这个命运多舛的文明古国,挣脱命运的诅咒。冷战结束后,纳塞尔曾经的光环早已不再,而埃及也在经济泥潭和民生困境中越发沉沦。
2011年,当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饥饿民众的愤怒声中被迫辞职时,美国一如既往地抛弃了这个曾经的盟友,并以民主之名暂停了对埃及的巨额军援。但这暂停并未持续多久。原因很简单:美国需要埃及这样的中东大国配合自己的中东战略,也需要防止中俄等国借机扩大在埃及的影响力。
埃及空军装备有200余架美制F-16战机,仅次于美国、以色列和土耳其。但“阿拉伯之春”后,埃及时隔数十年后再度开始购买俄罗斯的米格机
事实胜于雄辩,相比于对苏伊士运河的稳固掌控,埃及能否实现所谓的美式民主实在是不那么重要。毕竟,前者可是美国海军为制霸全球必须掌控的16条战略水道之一。只是,这条运河控制权百余年来的流转,又让埃及民众获得了什么呢?
一条水道,埋葬的远不止修筑而惨死的贫民与劳工,更有无数为大国野心和权力争斗而殉葬的冤魂。只是这样的历史,从未写下终章。
这样的水道,也远非苏伊士一条。 文 / 巴山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