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楹联家协会2020年度第五场名家讲堂开讲

2020年9月26日(本周六)上午8点58分,邵东市楹联家协会在威亿大厦七楼邵东市爱心义工联合会会议室举办本年度第五场名家讲堂,由全国书香家庭之一的高级讲师,邵东市楹联家协会顾问朱亮辉先生主讲。
连日来一直下雨,今天雨还不小。然而,还是有67位楹联爱好者冒着雨水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这不,离市区最远的(100余华里)铁塘中学老师罗红英女士都赶来了!

图中为罗红英老师

朱亮辉老师讲解的题目是《两行灵动  各显风采——邵阳名胜对联技法初探》。老师慷慨激昂地讲,大家专心致志地听。

邵东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莫良照(图左)在专心听讲。

讲堂由邵东市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杨红主持。

杨红主持

两行灵动  各显风采

——邵阳名胜对联技法初探

朱亮辉

技法是用相对简单的技巧解决问题的技术和实践总结出的方法。 写作技法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文章意思内容的带有特殊艺术规律的技巧、手段、方法的总称。对联,就形式而言是十分规范的,仅以两行文字,表意传情写景状物是十分有限的。怎样才能让规范的形式灵动起来,让有限的文字表达深广的内容和情感?就要掌握好的技法。清代散文大家姚鼐说过:“文有一定之法,有无定之法。有定者,所以为严整也;无定者,所以为纵横变化也。二者相济而不相妨。故善用法者,非以窘吾才,乃所以达吾才也。”这句话用在对联创作上真是“此之谓也”。
邵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楹联镌刻,琳琅满目。虽然,有的古人题联历经岁月的风霜或人为的破坏,已难觅踪影,但大多仍然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且,今人在徜徉名胜古迹的时候,又创作了不少佳作。品味古今联家运用两行文字展现的无穷魅力,深为他们娴熟的创作技法所折服。本文不揣浅陋试就邵阳名胜对联的创作技法进行粗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虚实与疏密
对联虚实与疏密之法,是从中国画构图技法中移用过来的。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掩映断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在对联中多体现为景与情的虚实。即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疏密,指画作中线条的组织和结构或细密或疏朗从而形成的两种审美风貌,以达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艺术境界。绘画如此,对联亦然。对联创作中虚实与疏密往往结合在一起。
清萧光南撰写的邵阳双清亭联就是运用这一技法的典范之作:
把酒涤烦襟,任天涯草绿,世界尘红,此心澄似双江水;
凭槛舒画眼,看远浦帆樯,夕阳城郭,胜慨多于六岭春。
双清亭位于邵阳市北资江、邵水两水汇合的砥柱矶上,故名。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宝庆十二景”之一。我们先看下联:登上双清亭,凭槛舒目,饱览古城风貌,美不胜收。然作者没有一一道来,而是只摄取古代文人审美意识中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远浦帆樯”“夕阳城郭”实笔描绘,点点帆影由远而近,由近而远;夕阳给古城镀上熙熙金辉;将一幅和美淡雅的图画推到眼前,让人产生诸多遐想,结语以虚笔点化——“胜慨”油然而生。我们再回过来看上联:“天涯草绿”“世界尘红”,似实而虚,不是眼中的景象,是作者“把酒涤烦襟”后的随想,一个领字“任”,加上结语虚笔点化——心澄似水,道出了作者摆脱世事纷繁,俗物困扰的超迈的精神状态。全联,虚以衬实,实以扬虚,虚实相映,疏密相生,各得其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再看新邵白云岩观音寺门联:
云郁山峨,云是山,山是云,云卷云舒山自在;
风清洞古,洞生风,风生洞,风嘘风吸洞无心。
白云岩位于新邵县巨口铺镇白云铺村,亦系宝庆十二景之一。这里古木隐障,不见天日,故云“白云樵隐”。青松翠柏之间,有一岩洞,洞高2丈余,宽约5丈。据明代高僧大错(钱邦芑)在游记中记载,洞壁有天然的观音像。作者写景从“云”与“山”,“风”与“洞”着笔,探究它们的依存关系,是为实笔而密;而在上下联结句,生化出“自在”与“无心”的人生感悟,水到渠成,是为虚笔而疏。作者用哲人的眼光,在悉心体察时,寻找客观景物与主观情志的关系,探究出无情的云山风洞与有情的人情世态的相似规律,进而将物我融为一体,阐发佛理,让人得到精神的净化。虚实疏密之法驾轻就熟。又如邹宗德先生魏源温泉联:
润泽肌肤清肺腑;
洗冲思想长精神。
上联写实,这里的温泉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泡泡温泉,既能护肤健体,又觉心情舒畅。但作者没有在两行文字里过多地沉浸在这种表层的享受中,而是展开联想:今天来到魏源故里,我们在得到身体的愉悦的同时,更应得到精神熏陶的和思想的升华。于是下联以虚笔明旨。魏源是晚晴著名的思想家,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卓识,正如一剂济世良方。我们要用之“洗冲思想”,更新观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与时俱进。这样,一个休闲景点就有了深厚的人文意蕴。再看武冈宣风楼联:
快雪时晴观霁色;
淳风宣化期清明。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武冈古城宣风楼,是武冈永远的地标。宋理宗赵昀任邵州防御使时,书“宣风雪霁”四大字,匾悬于楼。该联巧妙嵌入“宣风雪霁”。在技法上也是虚实结合。上联写实,仅言“雪霁”不蔓不枝,疏朗别致。下联写虚,敦厚古朴的风俗可以教化百姓,表达了作者期望清明和谐社会的愿望。

二、剪辑与拼接
剪辑与拼接,颇似西人之蒙太奇。蒙太奇用于电影制作,是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的方法。现在一讲到蒙太奇,我们总认为是“进口”的技法,其实,我国古代文人早就将它运用与文学创作。如马致远散曲《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如同一副三柱联,剪辑意象,排列组合,表情达意与蒙太奇很相似。
我们先看曾廉邵阳六岭亭联(一说题湖南邵阳双清亭联,文字略有异)
楼台恍在虚空,好当面面疏栏,记取明月清风我;
水石抑何闲寂,愿得家家团扇,付与青山白云人。
曾廉(1856——1928),邵东人,光绪甲午科举人,曾参与《大清会典》编修。联中“明月”“ 清风”“ 我”,“ 青山”“ 白云”“ 人”,就是将许多图片并列叠化而成为的统一画面。这些看似孤立的图片,在 “记取”“ 付与”的统领下,构成一体,与“虚空”“疏栏”,“ 闲寂”“ 团扇”照应,其主旨自明。又如杨季睿题得息亭:
行不得也,正茅店月寒,板桥霜滑;
能勿息乎,有杏村酒熟,竹院茶香。
杨季睿(1893——1936)邵东团山人。这副嵌名联,除了用典外,也运用了剪辑与拼接的方法。“茅店月寒”“ 板桥霜滑”,是自然景观;“杏村酒熟”“ 竹院茶香”是人文景观。
剪接在一起,申足了“得息”之意。再看今人钟九胜先生题邵阳六岭联:
神仙磨镜,郡守筑亭,帝王题匾,胜迹觅何方?故纸堆中寻乐趣;
松柏招云,桃花带雨,杨柳扶风,春光眼底来,新诗句里遣幽怀。
钟先生在联中,极尽铺排之能事。上联一口气将这里的神话传说,人文典故,一一道来。而这些不同时空的故事单个来看毫无联系,但一旦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就筑就了邵阳六岭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赋予了它神秘而又神奇的色彩,可谓“胜迹”纷繁,令人神往。下联又一口气将这里的富有特色的景物勃勃串出,这些单项的树木,一旦剪辑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植物园,且用“招云”“带雨”“扶风”展现其灵性,真是“春光”旖旎,怎不让人流连。这“故纸”里的“乐趣”,“新诗”中的“幽怀”就油然而生了!

三、白描与直入
白描本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用于文学创作中,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风貌。直入,就是抓住写作对象最主要的特征,不拖泥带水,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契入主题。如魏源题隆回白马山宝莲仙寺联:
避乱入山,倒印蹄痕迷寇贼;
绩麻度日,尚存心迹救民人。
魏源(1794——1856),字默深,隆回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也是楹联巨匠。著作颇丰。白马山距魏源故里24公里。山顶有宝莲仙寺。寺中原塑有三神女像。三神女为避元末兵乱,乘三匹白马隐于此。恐贼寇追拿,进山时,倒骑白马,使蹄痕倒印以迷之。后三女被奉为“白马仙姑”。该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设置任何“机关”,单刀直入。直接描述仙姑“倒印蹄痕”和“绩麻度日”两件事,没有渲染仙姑的超人智慧和勤劳品质,却跃然纸上,甚至音容笑貌也栩栩如生。白描直入之后,作者以“救民人”点睛,深化创作主题。
上岭难平气,下岭气难平,暂坐数分钟,平平气;
抬夫欲息肩,挑夫肩欲息,缓行几步路,息息肩。
这是谢辉山撰的邵东黑田铺康阜亭联。全用通俗口语,讲述上岭下岭的人们行旅的艰辛,尤其是抬夫、挑夫为了谋生负重翻山越岭的劳苦,进而好言相劝“暂坐”“缓行”。下联中,一个“欲”字,极富表现力,把抬夫、挑夫平气而不得,息肩而不能的复杂心情展现了出来。在不加修饰的朴素语言中,既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关怀,又流露出对“老板”“老爷”们只顾赚钱和享受而不顾他人死活的强烈不满。再如隆回大东山药王殿门联:
药剂素有灵,苦无奇方医俗物;
王侯尚不仕,独操仁术救人危。
隆回大东山药王殿,为纪念孙思邈而建。该联语言平实却含义深刻。上联用“有”与“无”对比,从医人自然转到医世,可谓力透纸背,警策人心。下联是对孙思邈的由衷赞叹,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坚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不”与“独”呼应,表现了孙思邈在世人亟亟于功名的社会里独善其身的高贵品格和悬壶济世的仁慈心肠。

四、切入与联想
文贵且题,对联注重切人、切事、切时、切景。创作时,必须有严谨的布局,通过找出最佳契入点,运用精炼的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双双对对皆然,为江为塔为桥,来人亦复乃尔;清清白白所在,是月是风是水,此身其又如何。
举凡文人雅士到了一个景点,总要抚昔追今,抒发情感,而许多景点的名称正好作为撰联的切入点。这是今人罗宿先生的一副被收入《湖南名胜楹联》的邵阳双清亭联。作者就是用“双清”这一景点名作为切入点并嵌其名。“好事成双”,“成双成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上联首句以“双双对对”起笔,登上双清亭,目之所及,正好看到的是“成双成对”的邵阳城地标性景物:资江邵水双流、东塔北塔双耸、资江桥沿江桥双跨。 “清清白白”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下联首句以“清清白白”为总起,接着写“清清白白”的月白风清水碧的自然风光,照应严谨。但是作者如果只停留在写景,就落入了俗套。其实这副对联主旨不在写景,而是以“名”为切入,以景为基础,生发联想。上下联结句,才是作者的立意。上联结句,表达的是我们多么希望世上没有分离的痛苦,来来往往的人们都能“双双对对”的愿望。下联结句设问,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景物如此清白,而熙熙攘攘的人呢,也当清白处世,出污泥而不染。对联巧妙地以景点名切入,阐明了“双清”的涵义,富有人生哲理。又如今人尹国忠题邵东佘湖山联:
唐皇帝御书匾额,尊贵之,悠久之,盛名远播,信徒崇拜;
申真人善引仙泉,甘甜也,神奇也,疾苦能医,民众颂扬。
佘湖山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宝庆府 》记载,公元前333年,设昭阳侯国。汉帝子胄封疆之时,在佘湖山凤凰峰顶修建“雷祖岩祠”。唐朝申泰芝云游南岳得神旨,入住莲荷立丹炉,采药济世,名达京师,帝称仙翁。公元749年,唐玄宗敕令申泰芝从长安返乡,将佘湖山上“雷祖岩祠”改为“云霖祠庭”并钦赐横匾。此山有千年道观云霖寺,现又新建金碧辉煌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是佛道兼修的宗教圣地。这里除了人文景观外,还以山奇、水秀、林幽、云幻著称,尤似人间仙境。要想在两行文字中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得找到切入点。作者避开各种景观,以“人”为切入点,佘湖山声名远播,主要是因为唐玄宗御笔题匾和申泰芝炼丹行医。写了这两个人,写了这两件事,佘湖山的“悠久”和“神奇”呼之欲出了。唐玄宗为何要题匾此地,申真人为何要修道此山,这里肯定是一个绝妙佳处,优美的自然风景就让人们去想象吧。
似棋局,似迷宫,更似人生,谁能参悟其中奥秘?
存匠心,存宏构,犹存古韵,我且誉扬此处精神。
这是我的拙作题邵东荫家堂联。荫家堂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清代富商申承逑兄弟修建,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严谨的湘西南民居建筑,现存木雕、石刻、彩绘等建筑装饰十分丰富。申氏兄弟凭着“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财富,为富而仁,留下许多故事,荫家堂已成邵商的精神图腾。写荫家堂,其建筑工艺可圈可点颇多,题联者多钟情并着墨于此。我在构思这副对联时,力求跳出这个套路,以“理”作为切入点。上联从它的布局特点去探究人生奥秘;下联从它的工艺特色去领悟经商理念。这样,就让这座老宅赋予了精神意蕴,焕发出了时代气息。

五、衬托与照应
在写作时,不从正面对人物、景物和事物进行描写,而是从侧面着笔,从旁边入手,进行多角度的映照和多层次的烘托,曲折生动地写景状物,抒情明理。这种技法叫做衬托照应法。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这副邵阳双清亭联,为清代宝庆府学教授吴德襄(一说徐小松)撰,全联无一字写双清亭,却以双清亭附近的景物衬托之。双清亭附近有关圣殿(偏殿为观音殿)、东塔庵等,这或是钟声之源;对岸有北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影过之物;在幽静的夜晚,在双清亭上,悠悠钟声萦绕耳际,而又随云飘飞;朗朗月色将幢幢塔影移过江来映入眼眸帘;衬托出的景是何等的清幽,情是何等的惬意。同时,“云”与“ 月”,“ 声”与“ 影”的照应,一“去”一“来”, 灵犀相通,似有预约,与亭幽会。至于亭,何复言哉!
又如邹宗德先生魏源温泉主联:
毓秀钟灵,风光四季追从化;
明珠仙露,冰肌一浴媲骊山。
邹会长这副对联是娴熟地运用衬托与照应的典范之作。上下联首句均为似虚而实的正面描写:隆回司门前四面青山环抱,景色宜人;温泉相距魏源的故居不到3公里,谓之“毓秀钟灵”,实至名归;隆回为我国三大硒都之一,魏源温泉水质滑腻,喻之“明珠仙露”,恰如其分。但是,这样还不够,作者没有把笔触停留在此地此景,而是极尽烘托之能事,用水质好、水温高、泉景佳为著的“岭南第一泉”——从化温泉与之并提。从化温泉是世界上仅有两处的珍稀的含氡苏打温泉之一,与欧洲的瑞士温泉举世闻名。而后又以名重千秋的西安骊山华清池相媲。这些侧面衬托大大提高了表达效果。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互照应,实而不虚,虚中有实。气韵盎然而又情趣横生。
上面列举的两副对联,都是景物的衬托与照应,在明理的对联中,这种技法也常见。如新邵巨口铺遇仙桥联:
遇会各有缘,中流休仗慈航渡;
仙凡都莫问,利济唯资砥柱材。
在古人的意识中,仙人的法力是无边的,仙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犹如舟航渡人,故称慈航。于是人们常寄望于神仙和菩萨来拯救人间的灾难,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作者清醒地认识到, “慈航渡”, 从宗教的角度讲,宣扬的是普度众生,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个假命题,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不要寄予希望。而真正要脱离苦海,能够“利济”于人的,只有中流砥柱。这里,作者用“慈航渡” 反托“砥柱材”,突出能负重任、支危局的人或力量的作用。当然,由于作者的历史局限,他没有看到改变命运的自身力量。
还有的对联,是用人物来映衬景物:
卧看星辰坐看山,问老僧几生修到;
云迷峰顶花迷路,教帝子何处归来。
这是清朝刘虎林撰写的邵东皇帝岭云峰庵联。有关学者考证,早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在这里设立承阳县(后汉为烝阳侯国,晋为烝阳县),县治就在邵东东南部原皇帝岭乡一带。这里,曾流传诞生皇帝的传说,真实的历史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赵昀曾到这儿巡游,敕令在皇帝岭山顶建庙纪念,以致给当地留下诸多传说。上联展现的是一个老道观星看山的修道画面。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几生修到”就包含了这一教义。宋理宗赵昀为太子时巡游此地,故曰“帝子”。老道几生都迷恋这里,而帝子如再欲重游,也会因为“云迷峰顶花迷路”找不到归途,此山何奇,只有留待人们去想象了。
还有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对联。如著名美籍华人、楹联专家潘力生先生题邵阳市松坡纪念馆联:
松间数行竹;
坡上一丛梅。
这副嵌名短联,十个字,从字面看,无一字赞扬蔡锷将军,但是我们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联中松、竹、梅,难道仅仅在写景吗?作者这是在用“岁寒三友”衬托蔡锷将军的高风亮节。松的坚强挺拔,竹的宁折不弯,梅的傲霜斗雪正是蔡锷将军光辉人格的写照。
邵阳名胜对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乏名家巨擘、乡贤名士之作。在邹宗德会长的带领下,邵阳市楹联学会为了推介邵阳名胜古迹,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很多艰辛而有成效的工作。把武冈古民居浪石村打造成了“中国古楹联第一村”。除会刊《邵阳楹联》每期都有挖掘整理赏析邵阳名胜楹联的文章外,市楹联学会创办的《邵阳楹联》微信平台,从39期至今,一期一题,刊发今人邵阳名胜对联,还将其中可圈可点的佳作推荐到《邵阳日报》上发表。以名胜对联创作为切入点,既宣传了邵阳,服务于邵阳政治、经济、旅游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对联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为对联的普及厥功至伟。纵观这些对联,创作技法也各显神通。正是因为各种技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两行文字灵动起来,让古迹名胜熠熠生辉。拙文仅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创作技法的探讨。当然技法的运用也不是孤立的,往往交错在一起,诸如对联创作中运用得最多的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嵌字、复字、数字、曲笔、揶揄等技法,由于从这些方面进行赏析的文章颇多,就不一一赘言。本人学识浅薄,资料有限,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说明:拙文中所引联作,均出自《邵阳对联》(1——30辑)、《邵阳日报》(邵阳名胜楹联栏目)和《魏源楹联辑注》(魏寅编注),其中有的联作在不同的书刊中有不同的版本。本文所涉及的有些传说故事,历史掌故在不同的资料中也有不同的记载。特此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