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样子1】曾伟志:难忘三十年前无私奉献的老师

“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难忘三十年前无私奉献的老师
曾伟志
我自上大学离开家乡,转眼已三十多年了。当时作为农家子弟,能考上大学,是很幸运和荣耀的事。
我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农村学校就读的。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在热天基本上打赤脚;在冷天,则由于穿的旧衣服不保暖,经常手脚生冻疮,还容易感冒。冬天坐教室里久了脚实在冷,老师就叫我们原地跺脚,这时只听见教室里一片跺脚声。早上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些农活,如扯猪草、放牛、耙狗屎、打柴火等。读高中寄宿时,都是自己挑着被褥、大米等去学校,离校较远的一个星期基本上就靠吃自己带的一壶咸菜,加一点附近农民挑来卖的小菜。
生活虽然艰苦,但那时候我们读书大多很用功,老师教学也很认真负责。因为恢复高考后,能考出去基本上就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幸运的是,那时候的农村学校,有一批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这些老师好些是毕业于正规高校甚至是名校的下放的所谓“右派”。如我高中学校的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教物理的贺老师,毕业于湖南师院的教语文的申老师等等。记得在我就读的七年制水东江学校,有一位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的李老师,他是个瘦高个子,天庭饱满,气宇不凡,一看就是个有艺术天赋的人。他可唱出标准的男中音与男高音,且堪称一个音乐指挥家,每次合唱看他指挥都是一种享受。看他出的黑板报上的美术字和美术画是一种享受,听他教的音乐与美术课自然也是一种享受,就连听他敲的节奏分明的教学铃声都是一种享受。后来听说他一直在这里执教到退休,且终身未娶。
而在“右派”摘帽后,更加焕发了这些老师的教学热情。我们读高中时很少有可买的参考书与试题,老师也知道我们舍不得花钱去买,就晚上刻蜡板油印资料。记得高考前每个人做完的油印资料有一大坨。而这些资料我们学生基本上没花钱,老师也没有什么加班费。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学生考上。
老师们知道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经济状况都不好,高考前的心里负担较重,对我们既严格要求,也很体贴爱护。平时学习要求大家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不懂的地方老师会不厌其烦地讲解。成绩名列前茅的会有奖励,奖一两个作业本我们都会很高兴。还记得学校曾书记做高考前的动员讲话,讲到要一颗红心、两种打算时,不无幽默地说:“有的同学还自我安慰:莫怕莫怕,门角庵有个锄头把”。
由于有这样苦干的老师和苦读的学生,我们那时的升学率的确不错。我所在的那所普通中学(邵东十二中)都达到了百分之十几(全国大中专升学率好像只有百分之三左右),且有考上北大等名校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读书已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了。但由于竞争与就业压力较大,随着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们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为了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从上幼儿园起就参加各种培训班,以致连正常的玩耍时间都挤掉了。而不少老师也乐于通过培训班去赚钱,甚至有的故意省去正常的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师的形象大打折扣。
现在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锻炼,尤其还存在拔苗助长的情况。这样难免会带来不少影响心身健康的问题,如这些年患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有增多趋势,自杀的也时有所闻。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引起全社会重视!
我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只有让教育重新回归到公益的轨道上来。只有让住房、教育、医疗这些事关重大民生问题的行业回归公益的主轨道上来,才能消除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所带了的弊端,才能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扶今追昔,感慨万千!谨以此文,致敬三十年前无私奉献的老师!

【作者简介】曾伟志,男,1965年生,邵东水东江人,骨科主任医师,现任衡阳市中心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副主任,衡阳市手外科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就读于邵东十二中,198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在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上有一定造诣,发明了专用于骨折微创手术的骨膜外桥式弓形接骨板,于2006年获国家专利。并先后获市科技局、省卫生厅科研课题基金资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