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之都——黔阳古城之行/王亚明 魏家桥中心小学
隐逸之都/黔阳古城之行
王亚明 魏家桥中心小学
去黔阳,你不能带有游玩的心情,而应用一颗沉淀的心来感受。黔城,虔诚!
黔阳,亦称黔城。但是不论黔阳亦或黔城,听说过这座古城的人并不多。而对于它的古称“龙标”我想大家定不陌生,因为在中学都学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所说的龙标就是现如今的黔城。
黔城地处湘西边陲,沅水和無水在此交汇,使得其三面环水,地势险要,史称“黔楚咽喉”。黔城建制已有220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古城,它的历史比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比湘西凤凰古镇早900年。它有“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
最初听说并对其产生兴趣,是大四那年,班上有一位同学在古城内的黔阳三中实习,听了她的描述后,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是,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居然没有什么游客。二是,被我们参观的所谓古建筑其实就是当地人住的房子。三是,名字好听,一听就让人喜欢。
到达黔阳古城区,已属日落黄昏时。原本是想在古城内找一客栈夜宿,然后可以在晚上逛一逛。走过古城标志,就发现几家关了门的店铺,然后就小小的感叹一番,太阳还没完全下山,怎么就关门了。把古城区大致走个遍,才发现除了大门入口的这条最为宽广的街道有几家饭店,第一个转角有烧烤外,其他都是当地居民自己的房屋。从他们门前经过,透过院落或门窗,你能看到他们自家在准备晚餐,或者一家人端着碗坐在屋前悠闲的吃着晚餐。
第一晚,绕古城区一圈,经过仔细观察,除了当地居民,我们俩没有发现外来游客。有种误闯进来,打搅主人休息的感觉。这是对“隐逸之城”的第一感受,全然没有熙熙攘攘的游人,没有商业化的店铺,更没有现代化,只有着不受现代快节奏影响的淳朴的休憩,和任时光悠悠不受外界打扰的清静。
我有着浓浓的恋古情结,无比向往着古镇生活,时不时会幻想着:踏着青石板,撑着油纸伞,在小巷深处逢着一个丁香一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但是,也深深明白,那种诗意与雅致,那种狂热与痴迷,都是文字编织的梦。
一直认为,小巷,是古城的诗意所在。在黔城,小巷深处,历经苍苍岁月,不知被多少雨水洗刷,多少代人踏过,长着青苔的青石板,感觉最为真实。干净整洁中,演绎过无数的故事。凹凸打磨中,见证过岁月峥嵘。这些青石板,才是时间过往最真实的记录者。
走遍黔城的九街十八巷,你会发现这里的房屋一层至两层居多,极少有三层。一般的房屋大多以木板为主要原料,只有大户人家比较气派的是木制混合土质。木屋年代久远,显得有些黝黑与破漏,但是在整个氛围中,这些磨光了当年风华的古老的木屋,如同迟暮的佳人,沉淀出一份特有的岁月沉香。不得不承认,这种美经过了诗意的美化。从洞口一路而来,在路的这边,河的对岸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小木屋。有时,稍作现实的试想,如此低矮破旧的小木房子,不可能是想象中的那般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冬暖夏凉,自给自足闲适的生活中,这些都建立在交通不便的基础上。你在这头,我在那头,我们可以摇船靠近,渔歌互答。而现实可能是你在这头,我在这头,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可以听见彼此的声音,可是摆渡的船只还没来。炊烟袅袅,那是柴火在烧,得砍柴,得时刻注意添加柴火,会被烟熏,会弄花妆容,会弄脏衣服……想象是美好滴!
黔阳古城,因兵而起,因商而兴,古城内多严谨整齐的丁字巷以及别致的铜钱漏排水。丁字型布局的街道,古时是为了堵绝敌方兵力,车马直通,而现在,就如同迷宫一般,所以,每每到了转弯,指向牌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必须仔细看看。而用来排水的铜钱漏,在小巷的青石板间随处可见,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逛古城,心境最重要,景点次之。但是,出去游玩,不可不逛景点。今天再看当时所拍的地图,我才发现,黔城最著名的景点——芙蓉楼,我们落掉了,只走到中正门就转弯了。并且,也算是被自己不靠谱的记忆力给坑了。黔城的芙蓉楼,是当年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所在地。而我心里想的一直是古华所写的里面有着豆腐西施的《芙蓉镇》,还一个劲的说,应该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怎么可能就变成一座楼了呢。
这座城,我所了解的只有两位人物:王昌龄和戴笠。王昌龄算是这座古城名气最大的名人了。从古城正门进,沿着青石板往上走就能看到明代所建的钟鼓楼,再往里走,有一座王昌龄的石雕,紧挨石雕旁的房子住着人家。不远处有一棵得历经千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的“昌龄香樟”。而戴笠寓所,是古城内指向牌标志最多的一处,可能是因为难找吧。原先的西门,因抗战期间蒋介石曾在此做过演讲而改名为中正门,中正门三个字还是戴笠所写的。戴笠寓所,原本是始建于清雍正期间的节孝祠,民国时期为戴笠临时寓所。而对于军统这样的机构,抗战片中听得多,了解得少,只知道是特务训练营。这是我们唯一一处买了门票的地方,准确说也不叫买门票,就是给十块钱给一老人,她就会给你讲解。
逛完古城,对这具有特色的房屋构造——窨子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古湘西多匪患,所以大户人家多建窨子屋。窨子屋是从四合院演变而来,房屋的格局随地形变化而变化,外围有封火墙,出于防御考虑,其外面没有开窗,厢房的窗户全部开向内部通道,而内部通道完全靠天斗与亮瓦采光。舒家窨子,渤海世第,晋阳世第就是这种房子。
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露天水井——少伯井,少伯井井中有井,井下有井,《恰同学少年》在黔阳取景地之一。可是,看到少伯井,我怎么样也不敢想象这水能喝,看起来脏兮兮的,感觉荒弃已久。
逛完古城,最大的感触是:游人确实少,很少很少。在这里,你想买点什么都不行,里面基本上没有商店,只有大门处才有稀稀两两的几家店铺。然后,不得不由衷地说句:隐逸之都,名副其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