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品鉴 | 当书法遇见手札, 指尖流淌着的传统情怀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平安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献之《鸭头丸帖》

手札,是指亲手写的书信,就是现代人讲的“亲笔信”,又称信札、书札、尺牍、书简等。

点击加载图片

米芾《天机笔妙帖》

唐代之前存留下来的手札多被称为“帖”,是珍贵的书法精品,而明清之后被保留下来的大量手札类藏品,则被归入颇具历史文化感的古籍善本类目中。

点击加载图片

李白《上阳台帖》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的重要维度,而手札则是一种超越形式进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流动着的徒手线条中展示出人的内在情思,所以“书者散也”,“书人不朽于千古”。

点击加载图片

颜真卿《祭侄文稿》

手札作为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达到了心手合一的境界。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与他的笔墨相合拍,他们的文学才情、深厚的书法功底,以及对古代精致的交友方式的爱好,都从其手迹中折射而出。再进一步看,这些文字间也夹杂着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这一时代社会名士的思想与情怀。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手札的意义与价值

说到手札的价值,就必须从它产生的意义说起。在历史学家看来,那些记录平常普通生活的文字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虽然研究历史以正史为主,但仍要辅助以各种笔记、语录、杂记,甚至借鉴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的细节。但由于笔记、小说、戏曲等都是刻意描述的产物,唯有手札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一纸手札便是对一段历史最完美的还原。

点击加载图片

迅致蔡元培信札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们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胡适也曾言:“信札是传记的原料,传记是历史的来源。故保存和收藏古人的墨迹,其功用即是为史学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

胡适致陶维正信札

在文史大家郑逸梅的信札中,文史资料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在一封信中,就有他跟老朋友谈到民国时的小型报。“在清光绪年间,这成为一种流派,那些所谓洋场才子,往往借此小小地盘,发泄怀才不遇的牢骚、愤世嫉俗的感慨,或者自诩风雅,酬唱诗词。等而下之,便是记载些'花丛新闻’,歌场月旦,总之只供茶余酒后的消遣,谈不上什么意义”。

点击加载图片

一个过去遗留下来的物件之所以成为文物或艺术品,除了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收藏价值外,它还与其承载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谓“文物”,是指这件“物”因文化而产生、形成,已不单单是“物”。名人书札其产生的年代不同,不可避免地印有那个年代的痕迹,进而成为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也成为文人关注的焦点。

点击加载图片

欧阳修手札原稿

从艺术的角度看,以书法这一独特表现形式存在的手札,更让人们愿意将其视为一件艺术品。手札为古人手书而成,虽然不能将其视作高妙精深的书法作品,但其所表现出来的风貌气质则各具风采。更何况古人对笔墨的驾驭远非今人所能想象,虽信手为之,却体现出了作者的真实性情与功力。此看来,手札中体现的不仅是文人墨客们的肆意情怀,可能在它们的背后,尘封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它受到人们的追捧,也就不觉得让人奇怪了。

点击加载图片

苏东坡手札原稿

手札收藏,更是自古即有。事实上,最初对手札的收藏本意便是对书法的欣赏,从唐宋到明清,手札收藏几乎成为了文人的专利。从陆机的《平复帖》到苏东坡、欧阳修的手札,对书法的欣赏与研究一直是古人孜孜以求的爱好。不仅如此,历朝文人在收藏前人手札的同时,也很讲究自己写信的品位。于是薛涛笺、罗纹笺、彩诗笺等特意印刷,以求提高手札品位的信笺便悄然而生,在黑白两色的手札中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点击加载图片

陆机《平复帖》

典藏手札鉴赏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姨母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初月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上虞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寒切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何如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奉橘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点击加载图片

颜真卿《竹山堂联句诗帖》

点击加载图片

赵孟頫《宗阳宫帖》

点击加载图片

蔡襄《思咏帖》

点击加载图片

王铎手札原稿

点击加载图片

徐渭《行书手札》

点击加载图片

刘墉手札原稿

点击加载图片

陈洪绶行草《致开美手礼》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毛泽东致臧克家手札

点击加载图片

李大钊致胡适信札

点击加载图片

陈独秀致汪孟邹信札

点击加载图片

梁启超致孔昭焱信

点击加载图片

梁思成致聂荣臻市长信札

点击加载图片

钱钟书手札《数寄诗来札》

点击加载图片

朱自清致朱之彦信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