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203):才十年功夫,就混成呼风唤雨的大玩家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203)
李世民着力第三个方向,是传统的西北方向。
北边的情况相对简单。薜延陀贞观二十年(646年)被李世勣灭掉,之后原东突厥的残余势力又趁机壮大,领头的自称车鼻可汗。本来按李世民的规矩:在大唐势力范围内(太远了如中亚那一带他也管不着),可汗不能随便叫的,必须要有他的授权认证。中央要正式下文件(册封)、颁发专门的旗和鼓('赐以鼓纛〈dào〉’),这样才作数。车鼻可汗也知道自己坏了规矩,主动提出来上长安汇报,但就是嘴巴上说一直不见行动。李世民很生气,派了一个禁军将领高侃兴师问罪。自打东突厥和薜延陀被灭掉之后,蒙古草原上,各部落都知道不能得罪唐朝。高侃一去,不但没人帮车鼻,他自己的部下还纷纷投降,只好带着几百人远逃。李世民用的这招叫'露头就打’,反正不能让你成了气候。
西边的情况要复杂一点,主要西域(新疆到中亚一带)小国林立,另外西突厥内部也搞得比较乱。
西突厥从贞观初年起就闹不团结,叔伯兄弟打来打去。到贞观十三年(639年),以伊犁河为界,分裂成南北两部,称作南庭和北庭。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他们两家一闹,就不太顾得上天山脚下、丝绸之路上那些西域小国。贞观十四年,唐朝借机出兵,灭掉位于两家结合部的高昌国,并在当地设立安西军区(安西都护府)。这样,就往西域方向插进去了一只脚。第二年,又采取进一步的外交行动,扶持并册封了比较弱的西突厥南庭可汗(乙毗沙钵罗可汗)。
但唐朝毕竟刚刚进入西域,力量薄弱,扶持的南庭可汗没两下被北庭可汗(乙毗咄陆可汗)干掉。贞观十五年,西突厥重获统一。很快,便对插足西域的唐朝展开了反击:扣留唐朝外交人员、派兵进攻唐朝地盘。幸好,时任安西军区司令(安西都护)的郭孝恪比较得力,打了几个胜仗,顶住了西突厥这一波进攻。但按唐朝当时的力量,维持在西域的军事存在是比较困难的。李世民说后悔没听魏征他们的、不该要高昌那块地,就是这时候说的。
就在唐朝立足未稳、处境比较困难的时候,刚统一没几天的西突厥再次内乱(再次感叹唐朝运气不错)。可汗为了分战利品的事和底下人闹翻,逃到中亚去了。剩下人跑来向唐朝寻求支持,李世民白拣个便宜,乘机赶紧又册封了一个亲唐的可汗(乙毗射匮可汗),这是贞观十六年的事。贞观二十年(646年),乙毗射匮可汗派人来请求和亲。李世民说和亲可以啊,但嫁妆不能少。指定他割让龟兹(新疆库车)、于阗(新疆和田)、疏勒(新疆喀什市)、朱俱波(新疆叶城)和葱岭(帕米尔高原)五国作为聘礼。一下子把唐朝的势力范围往西扩张了一千多公里,国境线都快划到阿富汗了。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所以在西域这块,一方面是最大的对手西突厥内乱不断,逐步衰弱、收缩;另一方面是唐朝的积极进取。有机会就抓,军事外交两手都比较成功。不到十年时间,就从只搞搞外交拜访,一跃而成为当地呼风唤雨的主要玩家。
然而,老大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西域除了西突厥这个主要对手,还有零零散散几十个小国。这些小国向来依附突厥,忽然来了个唐朝要做他们的领导,不但人头不熟、管理风格也不一样,肯定有个磨合的过程。何况西突厥对这些小兄弟,也没那么轻易就放手。这里面的斗争和反复,再所难免。
比较尖锐的对抗发生了两起。
一起是贞观十八年,焉耆(新疆焉耆)国王叫龙突骑支(姓龙,名突骑支)的,在西突厥和唐朝中间做墙头草,一会儿投靠唐朝一会儿又倒向突厥。唐朝刚去,估计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只不过当时安西军区司令郭孝恪觉得:有必要拿他开刀、作个典型。向中央请求出军攻击,李世民批准。郭孝恪带着三千人急行军跑了五百多里地,一个晚上就攻下焉耆、活捉突骑支。最后的结果一是突骑支被押送中央,当了一回李世民教育太子的反面教材(李世民跟李治说,这就是不懂得任用贤明的下场,被套上锁链、漂泊万里,怕不怕?)。二是西突厥又派兵夺回焉耆城,重新立个自己人做国王。所以双方打个平手,但唐朝捉走一个国王、立了威,心理战宣传战大获全胜。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第二起是在去年(贞观二十一年),龟兹国(新疆库车)换了一个国王,开始闹独立。一是上贡不及时,二还时不时欺负下邻国。龟兹是李世民向西突厥要来的聘礼啊,你一个聘礼居然搞出这么多事。李世民大怒,准备借这个机会来一次大整顿,好好收拾下这些不懂规矩的西域小国。十二月,任命禁军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东突厥贵族,娶了唐朝公主)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郭孝恪等为副大总管,征调蒙古草原各部落、吐蕃和吐谷浑的军队,联兵进讨。'昆丘’就是昆仑山,在新疆最西边连着帕米尔高原,西突厥割作聘礼的五国中,最西边的葱岭就在那一带。所以唐朝这场战役的目标很明确:要对这片最新的势力范围,来一场主权大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