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疾病的针灸治疗8法则

小儿疾病的针灸治疗8法则
针灸治疗疾病,是使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如针刺、艾灸、拔火罐、药物敷贴、穴位注射、腧穴激光照射等,通过对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腧穴(包括经穴、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等)的良性刺激,来达到缓解或痊愈的目的的。而小儿疾病因该年龄段生理、病理上的特殊性,其所发疾病的病因病机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确定治疗法则时,也自然有其自己的特点。
一、补肾益髓法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父母若精血有亏,或后天养护失当,就会致小儿胎禀不足,肾气亏损,下元虚弱,病邪缠绵。
肾主藏精,精化生髓,髓充于骨,小儿骨骼的发育、成长、荣枯,与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关。髓又通脑,若小儿肾气虚弱,不能充养大脑骨髓,就易得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的五迟病证,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的五软病证及脑积水、佝偻病、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等病证。针灸治疗时需滋肾充髓,培补元气,取肾俞、关元、气海、大杼、三阴交、复溜、足三里等,针灸并用,施以补法。
又“肾者水脏”(《素问·逆调论》),与肺、脾两脏共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调节。若小儿肾阳不足,肾气不固,气化开合功能失调,就易患小儿水肿(“阴水”)、遗尿、初生不尿等病证,针灸宜温补肾阳,取肾俞、膀胱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诸穴,针灸并施。
肾上连肺,为元气之根。小儿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就易得气短气促、呼吸困难,哮喘等病证,针灸治疗时需补肾纳气,取肾俞、太溪、大钟、气海、关元、神阙、内关、肺俞等,针用补法、温和灸法等。
补肾之法,以取足少阴肾经、任脉、督脉和相对应的背部腧穴为主,但除了经穴外,头穴、耳穴等也可配合应用,如头穴额旁3线、顶中线等皆有补肾益髓的作用;耳穴中肾、脑干、皮质下等也有这方面的作用。在针灸方法上,则多采用针刺补法、灸法、穴位敷贴、腧穴红外线照射法等。
小儿肾常虚,故补肾益髓法为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之一。在小儿疾病针灸临床中,往往以虚证和本虚标实证为多见,在确定治疗法则时,务须考虑这个因素,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此外,肾虚证多为慢性疾患,针灸治疗疗程宜长,方能改善病证或获痊愈,因此,一定要做好家长和小儿本人的思想工作,坚持治疗,以免功亏一篑。
二、宣肺解表法 
胎儿离开母体后实现自主呼吸,但因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脆薄,腠理疏松,卫外功能不固,最易受到外邪侵袭,因此,小儿“肺常不足”,外感风邪、咳嗽、气喘就成了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针灸可取列缺、大椎、风门、风池、合谷等,以疏风解表,清肃肺气。手法以浅刺泻法为主,风寒证也可施灸。
邪郁肺经,痰阻肺络,则发咳喘。可取肺俞、列缺、合谷等穴止咳平喘;然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风邪后易夹痰、夹滞、夹惊,或至外寒内热、痰热等兼症,治当佐以止咳化痰、消食导滞、息风镇惊的腧穴,如足三里、丰隆、商丘、行间等,和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以清热。治法施以浅刺泻法,运脾化痰可平补平泻,清肝胆邪热可施泻法。哮喘属肾不纳气者,则参照补肾纳气法。
此外,也可采用头针、耳针、刮痧、穴位注射等其他针灸方法。
三、泻热解毒法 
小儿易受时邪侵害,罹患急性热病,如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肺炎、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小儿麻痹症、乙型脑炎等。无论是风毒、温毒、热毒、麻毒、痧毒、疫毒等邪毒侵袭小儿机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起病急骤,传变迅捷,病情凶险,甚而致残,或威胁小儿的生命,且多为传染性较强的时行疾病,实为儿科要证之一。
邪毒初犯,证以热象为主,初期身热不甚或病邪较为轻浅时,可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腧穴为主,如列缺、少商、大椎、合谷、风门等,和耳穴肺、支气管、咽喉、肾上腺、交感、屏尖等疏风清热,清宣蕴郁于肺的邪毒。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因邪毒炽盛,正不胜邪,就会随着邪毒种类的不同,各自按照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路径迅速传变。
若邪热炽盛,内传入里,症见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咽喉肿痛,咳嗽气促,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脉数,当取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如曲池、合谷、少商、商阳、少泽、关冲、鱼际、丰隆等,或耳尖放血,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消痰降火。
若移热肠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糙,脉洪数,宜取足太阴、足阳明脾胃二经通腑泻热,可选天枢、大横、上巨虚、支沟、内庭等穴。
若邪毒化热化火,内陷心包,则会出现高热、谵妄、神昏等重症危象,可取手厥阴心包经、督脉的水沟、内关、中冲及十宣等穴,头穴额中线,额旁1线(右)、顶中线,耳穴神门、皮质下等,以清心开窍、泄热解毒。
若炽盛热毒引动肝风,导致患儿抽搐痉厥,则当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可选曲池、大椎、合谷、十宣、十二井穴以泄热,水沟、印堂、百会、会阴穴以开窍,太冲、涌泉、内关以止痉。头穴顶中线、额中线、额旁2线(左)、顶颞前斜线等也可选用。
值得指出的是,侵袭小儿机体的时邪中,如麻疹、风疹等,均有一个疹子外透和内陷的问题,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宜用宣肺解表法宣毒透疹即可,本法则只有在疹毒不得透发而郁闭于肺,或内陷心肝的逆证才适宜应用。
针灸治疗邪毒之症,以泻热解毒为法。但应掌握每个病的传变规律,分清轻重缓急,分别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来治疗。
小儿被邪毒侵入,一般多为实热之症,故针施捻转泻法,手法拟重,可不留针,每日针刺1~2次。人中可用雀啄泻法,强刺激。《素问·血气形志》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论》又说:锋针“可以泻热出血”。古代九针之一的锋针,即现代的三棱针,三棱针放血是泄热解毒最为有效的针灸方法之一,十宣、十二井穴、曲池、委中、耳尖等均可用三棱针放血治疗。
四、健脾和中法 
小儿“脾常不足”,又易饮食内伤,消化系统疾病就成了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乳食内积,脾胃运化功能无权,就必然会出现腹胀、呕吐、食积等病变,严重的则形成疳积;清浊相干,并走大肠,则出现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等胃肠道疾病。针灸治疗宜健脾和中,消食导滞,助运止泻,可取手足阳明经穴、足太阴脾经和脾胃俞募穴等,如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胃俞等为主穴,内庭、公孙、气海、曲池等为配穴,并随证加减,手法虚补实泻,若虚中夹实,可先泻后补。
小儿恣食甘肥黏腻之品,外加精神失于调护,会导致食欲不振、不思乳食的小儿厌食症,反之,或导致小儿肥胖症,则赘肉臃肿不堪,累及心、肝等其他脏器,甚或发脾瘅,浊气上泛,口中甜腻,久之变为消渴也不少见,两者均宜健脾益气、运脾和胃,针灸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相关俞募穴为主,厌食症以补为主,可加艾灸;肥胖症可以泻法为先,补泻并用。
又脾开窍于口,初生儿、早产儿、体虚婴幼儿好发鹅口疮或口疮,两者均因责之于脾,以清热泻脾,结合清心降火,引火归元为治,针灸可取内庭、公孙、涌泉、神阙等穴。
小儿流涎是常见病之一。《证治准绳》指出:“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治宜补益脾气,足三里、中脘、脾俞、梁门等穴均可取之。若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者,则宜清脾泄热。
五、宁心安神法 
察当今儿童,缘于胎禀不足,出生后又受社会、家庭、教育、自然环境的影响,或有父母遗传夙根、产伤等诸因素,诸如儿童抑郁症、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己经成了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
笔者一直主张精神疾病要从神论治,针灸治疗法则注重宁心安神。针刺手少阴心经,可治疗各种神志疾病;而心包为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代心受邪”,《灵枢·邪客》说:“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因此,针刺手厥阴有护主强心的作用,两经中神门、通里、少冲、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等腧穴均可选用。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与心和“君王”称谓有关的腧穴也可选用。如灵台穴,郭象注《庄子·庚桑楚》:“灵台者,心也。”又如大陵穴,“陵”者,古代帝王之墓葬之处,长眠安息之地,喻刺此穴可使人寐,故名,有催眠安神之功能。神道穴顾名思义功用专在神机,也可取之。心之俞、募穴心俞、巨阙的功用就更为直接。
同时,许多因素会扰及心神,故在针灸治疗中,尤须针对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来辨证取穴。如失眠症,内伤心脾,心肾不交,肝阳扰动,心胆气虚及胃中不和等因素均可致心神被扰而产生不寐。在临床治疗本病时,就会取心俞、脾俞补益心脾,取太溪、肾俞滋阴降火,取太冲、行间平肝泻火,取足窍阴、阳陵泉定胆安神,取丰隆、中脘清化痰热。所有这些腧穴,都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经泻实补虚,最后殊途同归,起到宁心安寐的治疗作用。
此外,头穴顶区、额区的治疗线,耳穴神门、心、脑干、皮质下等也都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在针灸方法上,可针对小儿的特点,以轻刺、浅刺为主,补法可用温灸法,也可采用电针、神阙灸、激光疗法、拔罐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腧穴敷贴疗法等。
六、醒脑开窍法 
脑,属奇恒之府,又名髓海。小儿若胎禀不足,脑发育不良,早产或受产伤,后天养护不当,或有遗传夙根等原因,会造成脑性瘫痪、癫痫、小儿精神疾病等神经精神疾病,针灸治疗需予醒脑开窍,宁神止痫,可首选头皮针。头皮针治疗线分布在头皮有发部位,其治疗作用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相对应,针刺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额中线、额旁1线、额旁2线及新治疗区:言语区、声音形成区、癫痫区、制癫区等治疗线,可疏通全身经络,治疗四肢瘫痪,恢复语言功能、止痫等;并可配以肩髃、曲池、内关、合谷、环跳、阳陵泉、侠溪、内关、人中、廉泉等其他经穴。
《医林改错》说:“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脑是精神活动的枢纽,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出现异常,意识思维及情志方面就会出现病变。因此,治疗小儿精神疾病除了宁心安神法外,还应用醒脑开窍法。同理,其首选疗法还是头皮针。
除了头穴,针刺其他头部腧穴对脑部疾病也有醒脑开窍、安神增智、定惊止痫等近治作用,如百会、强间、后顶、上星、人中、印堂、风府、风池、哑门等都可选用。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阳经和入络于脑的督脉均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也可选用。
值得一提的是,冠以“脑”、“神”之类穴名的腧穴,也有醒脑开窍的作用,如脑户、脑空、神庭、神道、神门、本神、神阙等。这绝非文字游戏,其实是古人对临床实践的一种总结,是中医用功能来命名的一种方法。如神庭穴,位于脑海前庭,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曰:“面者,神之庭也”,故名,为治疗神识之症要穴。脑户为督脉上头通脑之门,又与足太阳膀胱经在此交会,足太阳经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颌,当由本穴透出下行,故名“脑户”,可治脑神之疾。脑空穴位于头后,内应大小脑之夹间,即脑之空隙处。古人云:“脑常空,则智多。”治疗意念之病,脑空实为佳穴。
醒脑开窍针灸手法补虚泻实,可用电针、刺血、埋线等疗法。也可采用敷贴疗法、激光疗法、拔罐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等,虚证可以用灸法。
七、调督通脉法 
“督”指督脉,“脉”是经脉、络脉,即指经络。“调督通脉”是指调整、疏通督脉和经络的意思。针灸调督通脉的主要手段有充髓壮骨、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泻实补虚等。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循行于背部正中,入络于脑,与脑、髓联系密切,因此脑、髓为病,可通过调整、疏通督脉来治疗;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故称“阳脉之海”,因此,调整、疏通督脉也能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小儿脑性瘫痪、痿证(小儿麻痹症)等,宜取督脉的百会、风府、大椎、水沟、神庭、身柱、至阳及属督脉的头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枕线(百会——脑户)等醒脑开窍、疏通全身经络和强脊壮腰或缓急止痉双向调节,针行强刺激或平补平泻,头皮针用抽提法加导引,宜长留针;语言不利可选哑门、风府、脑户和头皮针额中线、额旁1线(右)等醒脑开窍,强刺激、不留针,额中线用抽提法配合语言训练,长留针;癫痫可选脊中、筋缩、身柱、大椎、风府、脑户、强间、前顶、神庭等,以止痫定痫,平补平泻,除头皮腧穴外均不留针;小儿惊痫可取囟会、大椎、神
庭、百会等,中等刺激;小儿病久阳气受损,形气羸弱,腰脊四肢痿软,可取本经的百会、命门、(腰)阳关、悬枢、脊中、身柱等益气升阳、强脊壮腰,针用补法或灸法。
疏通华佗夹脊穴,同样可起到调整、疏通督脉的效果。上肢疾病可取胸椎1~3夹脊,下肢疾病可取腰椎1~5夹脊,胸椎疾患可取胸椎夹脊,中等刺激不留针,也可选取几组用电针治疗;除婴幼儿外,也可施用拔罐法。
疏通经络是针对经络不通而言。小儿经络不通,其因或有瘀阻,或有湿滞,或有痰结,或有寒凝,或有风侵等,使小儿头面、躯干和四肢,或痛、或痿,或酸胀麻木、屈伸不利,针灸疏通经络的目的,就是调和气血,疏利枢机,舒筋通痹,祛邪补正,润养经脉等。选穴时,可辨证取穴,如《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取内关可开心窍,恢复小儿语言不利等等。也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循经取穴,如冲阳是足阳明胃经原穴,足阳明绕行鼻、眼、口部,故可治小儿面瘫。可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腧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及部分腧穴的特殊作用来选取,以期取得最佳的效果,如脑发育不良可取神庭、本神、四神聪、脑户、脑空等头部腧穴来醒脑开窍,取位于手腕的大陵可治小儿癫痫等。
在针灸方法上,婴幼儿宜浅刺不留针;后遗症可强刺激或用电针加拔罐,头皮针宜长留针配合导引,痉挛性瘫痪可用皮肤针叩刺劣势侧,虚者可用灸法。
八、制阳益阴法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是疾病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黄帝内经宣明论方·小儿门》指出的“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和朱丹溪提出的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小儿疾病的基本特征。
小儿体属纯阳,“阳常有余”致阳偏胜,阳胜之热为实热,针灸的治疗法则是“实则泻之”,泻其实热,损其有余,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恢复其协调平衡,即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意。如急惊风是婴幼儿常见急症之一,乃婴童纯阳之体复感热邪,阳更偏胜而热化,高热、神昏、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等险象环生,针宜急泻偏盛之阳,取大椎、十宣、太冲、合谷等清除实热,或用三棱针点刺耳背显露的静脉血管出血数滴泄热。小儿好发鹅口疮、口疮等疾,此属阳偏盛导致的实热证,宜取曲池、合谷点刺泻热,或就近取人中、下关、颊车等穴点刺,耳穴埋口、舌、心、脾等。
小儿“阴常不足”多见于肺阴虚、脾阴虚、肾阴虚,发热是其主要表现。其治疗法则是“虚则补之”,滋阴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慢惊风属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者可取肾俞、肝俞、太溪、太冲等育阴潜阳,滋水涵木;小儿阴虚咳嗽,则宜取肺俞、太渊、心俞、膏肓俞、脾俞、太溪等,施以补法,并可耳埋肺、神门等;小儿阴虚便秘,补阴宜取脾俞、胃俞、大肠俞、上巨虚和耳穴直肠下段、皮质下、大肠等。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患儿一旦邪去热退进入恢复期或痊愈后,往往还会留下阴虚之证,针灸同样应予滋阴益精,固本培元。
同时,由于“阳胜则阴病”,若在阳盛而出现阴虚时,应兼顾其不足,在“实则泻之”的同时配以太溪、复溜、肾俞、三阴交等滋阴的穴位,针用补法;若是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则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取关元、志室、命门、神阙等,施以补法,或用温灸、敷贴等法。

文中摘自《小儿针灸治验》,作者:孔尧其

(0)

相关推荐

  • 针灸30要穴,就这么用

    中医书友会第278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作者归纳总结了常用且效果突出的三十个经验用穴,供大家推广应用.(编辑/闫奇峰) 针灸三十要穴应用经验 作者/高光岩 余于临证中,在深刻领会古籍 ...

  • 中医针灸减肥的十字要点

    二月三月不减肥,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徒伤悲.肥胖已然成为了一大社会难题.很多朋友都有一颗想减肥的心,奈何拒绝美食,难!长期运动,难!不过最近很流行的中医针灸减肥倒是满足了大家安全健康的减肥理念, ...

  • 针灸减肥的治疗心得

    我院自成立减肥专科3年多来,已接治了3000多位肥胖患者,笔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心得体会,现简要介绍如下. 目前我科对肥胖患者主要采用毫针加电脉冲整体疗法.主穴选中脘.气海.滑肉门.大横.梁丘. ...

  • 国医大师贺普仁针灸治疗小儿疾病经验

    贺普仁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医大师,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经络病变时"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针灸治病就是调理气机"的学术观点,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 ...

  • 『小儿推拿实践讲座』8小儿疾病调理推拿法

    按语:我只治过发烧,感冒咳嗽,腹泻和便秘等常见病.对其他病的治疗少之又少,我可能比其他妈妈在辨证方法稍微多一点经验,但毕竟临床太少,而从群里的妈妈反馈意见看,很多小孩不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咳嗽或拉肚子等单 ...

  • 『小儿推拿实践讲座』5小儿疾病辨证论治

    5.1辨证总则 小儿疾病辨证要点:首先根据疾病情况确定病变部位,然后根据八纲辨证辨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最后确定治疗方案 5.2八纲辨证 阴阳: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内经 ...

  • 43种疾病适宜针灸治疗,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中医之声 公众号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伤.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统计,大约有43种疾病是最适宜针灸治疗的,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中 ...

  • 儿科学号称“哑门学”,中医教你望“指纹”诊断小儿疾病

    ·中医诊病依靠望.闻.问.切四大方法,收集病家的信息,然后四诊合参,断出病家为何病何证.望诊中主要有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望头.发.眼.鼻.耳.口唇.齿.龈.咽喉等苗窍,还要望皮肤.望排出物等, ...

  • 为什么说艾灸宜用于调治小儿疾病?

    艾灸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与防病保健作贡献."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已渐为人们所熟知与应用.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应用艾灸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不少人在问,那么小儿可用艾灸保健 ...

  • 一物降一病,8种小儿疾病“最怕”的中成药...

    一物降一病,8种小儿疾病"最怕"的中成药,便宜好用! 1. 积食"最怕"--小儿麦枣颗粒--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食积不化,食欲不振. 2. 湿疹"最怕 ...

  • 唱医独家秘诀:测不同手指的冷暖以判断小儿疾病 | 唱医雅言•小儿门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唱医独家秘诀:测不同手指的冷暖以判断小儿疾病 小儿门 ...

  • 小儿常见病合集,一物克一病,八种小儿疾病...

    小儿常见病合集,一物克一病,八种小儿疾病"克星"中成药,实惠好用 1.发烧"克星"--美林--医嘱38度5以上可吃,间隔6~8小时一次,不烧不吃. 2.退热&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