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味必淡

日本“食神”北大路鲁山人号称吃遍天下美食,吃来吃去还是觉得白米饭最好吃,所以天天吃。其他没有任何一样食物可以天天吃而不腻的。

唐代段成式一次外出打猎,饿了到村里找吃的,一位老妇用“五味不具”的肉羹招待他,结果发现它的味道“殊美”。

清代《养小录》序中,曾曰:“本然者,淡也,淡则真。昔人偶断肴羞,食淡饭,曰:'今日方知其味,向者几为舌本所瞒。’”

美食家张振楣认为,从佳肴美饌到淡饭,并不是饮食审美上的倒退,而应当看作是一次否定和飞跃,这里的淡当然是更高层次上的佳境。从古到今,无论南方北方,也无论筵席菜还是家常菜,能够经久不衰,受人欢迎的,总是那些充满原料个性色彩而绝少依靠调味取胜的菜肴。江苏的“煮干丝”“清炖刀鱼”,广东的“东江盐焗鸡”“鸡丝烩三蛇”“烤乳猪”,云南的“汽锅鸡”,福建的“佛跳墙”,以及北京的“烤鸭”等等,它们的烹调特色,无不都是突出原味。

如今我们的味蕾被浓烈的调味品破坏殆尽。鸡没有鸡味,鱼没有鱼味,肉没有肉味,只有调味品的味道。微辣,辣,超辣,变态辣,都变态了,还大呼过瘾呢。

艺术品味也是如此。顾随先生评论陶渊明时说,“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神秘,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前不久我重读《围城》,看不下去了。笑话的可恶之处在于,笑过一次之后你就笑不出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笑话的需求也没那么强烈了。而平淡有味的几句家常话,却会让你沉吟再三。但是如今的年轻人,或是血气仍旺的中老年,仍是喜欢浏览狗血劲爆的各类新闻,以此消磨余生。谁还看陶渊明?

人生更是如此。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总是被我们嫌弃,直到最后关头,才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金。陆机临刑,说的是:“华亭鹤唳,可得而闻乎!”李斯受刑,对儿子叹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只有阿Q才在临刑前高呼“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

本期播读:曹烨琼;配乐:张艺馨。谢谢她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