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是怎么样的性格?又该如何应对?
性格就是人对事物处理和反应的方式,是每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性格是先天的素质,比如父母的遗传因子、个体的体质等,与后天的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性格有许多分型的方法,如按体形分、按血型分、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等等,人们所熟悉的内向、外向也是一种分型方法。不管哪种类型的性格都不是病态,不管内向型和外向型都是正常的。
但某人对事物的反应或者处理方式明显的与本人身份、环境不符,这人的性格就值得考虑。比如,一个成年人稍不如意就随地打滚乱哭,或者动辄伤人毁物,这种人就有性格障碍,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往往发生困难,在特定的情况下,比性格健全的人更易造成精神崩溃而发生精神病。由此可见,性格和某些类型的精神疾病是有关系的。
如果一些人的性格非常怪异,已经远远偏离正常范围,那么其本身就属于精神异常范畴,这一类精神障碍称为人格异常。人格异常虽然不属于重症精神病,但是,病人的性格缺陷,会严重地妨碍患者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我们强调有病早治,更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如果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心理卫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格,做到乐观、豁达,是能够保持心理健康,防止疾病发生的。性格是在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良好性格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就应该开始,比如不能溺爱、姑息、迁就和放纵等等,这是个十分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耐心地引导和培养,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不同的认识态度和体验方法。
环境因素来自社会、家庭、文化、教育诸多方面。良好的环境条件能够减少精神病的发生。即便对那些有精神疾病遗传倾向的人,一个良好的环境也会推迟遗传因素产生影响的时间,减少潜在因素变为明显病态的可能性。如果已往患了精神疾病,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也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康复。
具体来说:
处于躁狂状态的病人,不宜在喧闹、热烈和色彩过于眩目、鲜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应该让病人在清静的环境中从事一些安静的、有规律的活动,否则会使病人更加兴奋。
与前者相反,抑郁病人所处的环境要明快、鲜亮,使人振奋。阴湿狭小的环境,暗淡的色彩,沉闷的音调,则会加重这种病人的抑郁情绪。
单调、毫无变化的环境对于以衰退、孤独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不利的,这些病人的生活环境应多一些富有激发和带有刺激性的事物。
而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环境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比如整天处于空房间里,就不利于幻觉妄想的消退和减轻,应该让这些病人有事可干,如玩扑克、听音乐这类有操作性的和连续性的活动。
精神病人的家属,如果能注意改善病人的居住、休养环境,则对精神病人的康复会起到不小的作用。当然,改善环境因素,对精神病的治疗只是起配合作用,严重的精神疾患,还是应以药物治疗为主。
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到性格和环境对于精神病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及时的配合医生参与治疗,那么患者就能尽早的康复,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重新启程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双相障碍这种精神类疾患的科普性知识,包括双相障碍的识别、诊断、治疗、护理以及康复五个方面的知识,辅以生动案例,较为系统地解读了双相障碍的诊疗与康复内容,对于医学临床工作者、患者及家属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作用。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