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滑县》之刘姓始祖刘累豢龙豕韦
刘累,是全国四大姓之一刘姓的始祖。据史传记载,刘累本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活在夏帝孔甲之时,早年曾到夏的属国豕韦(故墟在今河南省滑县万古镇妹村),向豢龙氏董父学了一手驯养龙的技术。董父是专为帝舜养龙的,被封为“豢龙氏”。到夏帝孔甲之时,擒获了四条龙,两雄两雌,可是豢龙氏中已经无人继承祖业,于是孔甲便命刘累为他养龙。刘累不负所望,果然把龙养得很好,孔甲很是嘉许,就封刘累为“御龙氏”,还把豕韦这块地方作为刘累的封国。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孔甲。孔甲一尝,觉得味道鲜美,还要再吃。刘累害怕死龙的事情败露被降罪,就由豕韦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隐居下来。此后,刘累后裔因助商汤灭夏有功,被商汤赐封“豕韦氏”,重振豕韦故国,“豕韦”又成为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如今,刘姓后人尊鲁山县为其姓氏起源之地,其实豕韦作为刘姓始祖刘累早期生活和建功立业之地,应是比鲁山更早的源头。
关于豕韦氏故地的具体地址,古籍多有记载。《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白马县(即今之滑县)南有韦城、韦乡,即古豕韦氏之国。”南宋罗泌在其关于古代方国姓氏考据的专著《路史国名记》中明确地说:“董氏豢龙在滑之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隋朝开皇六年(586)在豕韦国故地置韦城县,隶属滑州,一直沿袭到唐、宋两朝。后来到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5)韦城县的县城被洪水所毁,韦城县因之废为韦城镇。古城内旧有豢龙井,传为刘累豢龙的旧迹,直到清代,古井仍在,传“龙井烟迷”还是“滑台十二景”之一。古域内还有一座豢龙庙,是专为祭祀刘累而建的,北宋庆历四年(1044)韦成县大旱,时任武成军判官兼理韦城县知县的司马光,带领官员和百姓到豢龙庙祈雨,并做了一篇《豢龙庙祈雨文》,其中说:“昔者圣王设官分职。畜扰(驯养)神物,以为人用。后世丧业,神实继之。知龙嗜欲,服事夏后。王嘉神劳,胙以此土。”这段话说的就是刘累在豕韦养龙的事。
刘姓是中国诸多姓氏中极为显赫的一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刘氏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南朝宋等王朝,计有61个帝王。“刘累御龙”的传说,更为刘氏先人打上了一道神秘的光环。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就自诩为“真龙天子”。汉王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息于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族群由此被统称为“汉人”“汉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追根溯源,豕韦,即今天滑县万古镇妹村,不光是刘姓的发源之地,在整个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值得追忆的地方。
其实,豕韦氏还是陶、唐、杜、范诸姓共同的族源。据史书的记载,他们和刘姓都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范匄(gài,也称范宣子)的一段话:“昔匄之祖,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意思是说,范匄的祖先在舜帝之前是陶唐氏,在夏朝称为御龙氏,在商朝称为豕韦氏,周朝建立后称为唐杜氏,春秋时期晋国称霸时称为范氏这个姓氏传承的过程,是陶、唐、刘、杜、范姓所公认的,也是各自的族谱上都有记载的。另外,历史上地位显赫的韦氏,也起源于此。
几千年来,刘累的故地豕韦,由豕韦国演变为韦城县,再变而为韦城镇。最终沦落为妹村”,尽管由一个古国的国都沦为了一个村落,然而,妹村——这个今天豫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作为刘姓以及陶、唐、杜、范、韦诸大姓共同的发源地,却是牢牢地写在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杜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