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既是科学家,又是音乐家,在美攻读博士双学位时回国举办演唱会

李兰娟院士去年曾呼吁更多的年轻人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少对明星崇拜,避免陷入盲目的崇拜。

话虽没错,但我们不能一杆子打死所有的明星,有些明星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家,还是杰出的科学家。

很多人也以为,明星和科学家是两个完全毫无相交的职业。

但有一种明星,他们也和科学家一样,给人们带来美好,他们不仅限于明星,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

有这样一个人,既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科学上的探索,又美轮美奂出现在歌唱舞台上。

她是遗传学干细胞的科学家,也是多次获得大奖的音乐家。在她身上,一心多用并非坏事,而是创新与成长的前提。

她就是曾凡一。

曾凡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室的主任和遗传研究所的副所长,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但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科研之外,她写歌出专辑,参加央视音乐电视大赛,并举办了多场个人演唱会。

你无法想象,在实验室严谨认真的她,在舞台上如此绚丽多彩,她的人生因为一心多用,谱出了生命最基本的曲线:DNA双螺旋分子结构般的平行线。

01 在兴趣中长大的孩子

曾凡一的童年与大部分孩子不一样,她不是在公园、小区长大,而是整天呆在一堆培养器皿的实验室,开发着她好奇的脑袋。

这要归功于曾凡一的父母,她的父亲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曾溢涛,遗传学专家,主要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防治和分子胚胎学;母亲黄淑帧是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院的终身教授,第一届上中国青年女科学奖获得者。

在双亲都是科学家的熏陶下,小凡一自然而然就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凡一的父母见孩子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也就耐心引导。

他们平时除了让小凡一在实验室里观察和学习,有时还让她亲自动手做试验。一次,曾凡一不小心加错了样本,她有点忐忑,心里想着父母如何责备自己。

出人意料的是,父母不但没有责备她,反而给了她一直想要的奖励,因为她加错的样本,让曾溢涛和黄淑帧发现了一种新的品种。

这件事给了曾凡一很大的鼓励,她觉得科学是那么神奇,充满着未知和乐趣,这让她更加努力学习自然学科,很快她就能解决很多专业性的问题了。

然而,曾溢涛和黄淑帧并没有刻意培养孩子成为科学家,他们遵从孩子的天性和爱好,让她自己去发掘兴趣和特长。

为了让曾凡一知道自己最喜欢的领域,他们邀请了一大帮同事,在业余时间搞起了音乐聚会。

聚会上,父亲吹着萨克斯,母亲弹着钢琴,优美动听的旋律环绕在屋里,让曾凡一触动很深,她觉得这是最美好的情景。

女儿提出想学钢琴后,黄淑帧亲自教她,买不起钢琴,她就用白色纸板壳剪成琴键的模样,然后画成黑白键,在上面教女儿指法,自己则一遍遍哼着旋律。

黄淑帧自己从7岁开始练习钢琴,她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现在女儿对音乐的追求,也算是自己平时练习的耳濡目染了。

曾凡一上了高中后,正是学业最紧张的时候,可黄淑帧却鼓励她参加上海第一届外国流行歌曲大赛。

她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唱过歌,有点不自信,但母亲的鼓励给了她最大的底气,在母亲的陪同下,她报了名。

从小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下长大的曾凡一,居然在比赛中获得了独唱第一名,连她都觉得不可思议。

黄淑帧见女儿唱歌有着如此的天赋,便和曾溢涛商量请专业的老师来教孩子。他们找到了声乐教育家廖一鸣和吴国钧教授,每个周末把女儿送去接受系统的声乐训练。

邻居们见曾凡一的周末如此繁忙,不免操心地对曾溢涛说:“你们夫妻都是科学家,孩子将来也是科学家,现在为什么送她去学音乐呢?搞得孩子这样疲惫。”

曾溢涛笑着说:“孩子不疲惫,她非常喜欢。而且,一心多用是门艺术。”

曾凡一听了父亲的话,记住了“一心多用是门艺术”,她在学习和音乐两头来回转,乐此不疲,居然收获了优越的成绩和不凡的歌唱水平。

02 选科学还是选音乐?随心!

廖一鸣和吴国钧发现曾凡一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她自己又肯下苦工,歌唱水平渐渐达到专业级别,于是向她提议往音乐家的路走。

曾凡一犹豫了,她还只是个高中生,心里想着是要上大学的,那到底是上音乐大学还是上科技大学,她犯难了。

她找到父母,说出了自己的迷茫,父母很开明,没有给她指定哪一条路,而是告诉她自己的经历,事业和爱好可以兼顾。

她终于明白,如果现在选了音乐之路,以后想深造科学就很难了;但如果现在选了科学之路,以后还能继续搞音乐。

于是,曾凡一拒绝了老师的提议,考上大学。1988年,20岁的她到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学习生物专业。原本要4年的课程,她用3年就完成了,拿到了硕士学位。

为了到更优秀的学校学习最前沿的生物学知识,父母建议曾凡一继续在美国攻读博士,他们曾带着她到各地调研血红蛋白遗传病,一家三口通过整理资料,找到了地中海贫血、杜氏肌萎缩症和血友病等主要遗传病的发病规律。

但只是找到规律还不足以解决问题,为了能找到这些遗传病的致病原因,就需要做机理研究,进一步研究发育生物学。

曾凡一考察了几所大学后,她相中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沿学科,那里的医学环境十分优越,有些导师已经在着手研究人体坯胎干细胞,用以治疗人类无法根治的遗传病。

曾凡一担心自己在上学期间不忘搞音乐影响了专业成绩,进不了中意的大学,但宾夕法尼亚大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他们要的不只是会读书的学生,而是有着无限开阔思维的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在现有知识上开创新的领域。

曾凡一在面试时偷偷带着自己录制的歌,她平时学习累了,就写一些歌,并自己演唱,一些感觉不错的,就把它们录制下来。

她也不知道为何要带这些歌,她申请的是医学和理学博士学位,和音乐毫无相关。但面试的导师好像早有此意一般,问曾凡一平时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有什么兴趣爱好特长。

曾凡一于是拿出了她的歌,导师们听了她天籁般的演唱,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一致通过了她的双学位申请。

入学后,曾凡一才发现,这所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有着与医学看似无关的兴趣特长,有些是体操冠军、有些是出了书的作家、有些还是登上太空的宇航员,而有些则是和自己一样,甚至出了音乐专辑。

她很受鼓舞,觉得父亲当年的“一心多用是门艺术”这句话很在理,两年后,她申请休学一年,想回国参加音乐电视大赛。

可这一次,父母没有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他们觉得即使女儿想搞音乐,也可以等拿了博士学位再说,要知道,国内还有没人拿到国外常春藤名校的双学士博士学位。

但曾凡一没有因为父母的不支持而气馁,她用电子合成器在10天之内,创造了十几首风格迥异的交响乐曲,寄给了父母。

这一次,母亲动心了,她选择支持女儿,但父亲曾溢涛还是有所顾虑,他不知道该不该支持女儿为了圆音乐梦休学。此时,恰逢他在参加两院的院士会议,会议间隙,除他之外,有17位院士朋友对此发表了建议。

出人意料的是,有16位院士都十分支持曾凡一走音乐之路,只有一位院士觉得她应该走科研之路,但他听了曾凡一的歌后,马上改变了注意,也说这是位伟大的音乐家。

就这样,曾凡一的父母终于支持了女儿的想法,他们陪同她一起出席音乐大赛的会场,像普通观众一样聆听着女儿的演唱。听着女儿自己创作的歌曲《红帆》,他们终于明白:孩子长大了,自己会选自己的路了。

曾凡一把《红帆》拍成MTV,先后两次获得了电视MTV大赛的特别荣誉奖,然后,她到北上广举办了多场演唱会,把自己平时创作的歌曲,倾情演唱在舞台上,圆了自己十多年来的音乐梦。

就在大家以为她要继续开演唱会、出专辑时,她却立马收心,飞回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深造,研究自己课题:小鼠早期坯胎发育的基因表达和调控。

其实,她休学回国不仅是为了圆音乐的梦,而是得知父母在自己农场的奶牛乳腺生殖反应研究有所进展,于是想回国参加,和父母一起并肩作战。

这是国内乃至国外首创的研究,他们自己养了一个小型的农场,想通过牛奶和药物的结合,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最后他们成功了,并获得了国家的科学进步奖三等奖。

2005年,曾凡一戴着两顶博士学位的博士帽,毅然拒绝了母校的挽留,回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工作,她要接手父母的棒,为国家的科研事业继续奋斗。

她说,自己出国时从没想过留在美国,父亲年轻时放弃优越的条件,回到环境艰苦的祖国,自己很受触动,她觉得自己一直在受父母的影响:爱国、爱家、爱科研、爱音乐。

03 美丽的科学家

回国后,曾凡一带领自己的团队,继续研究基因表达和坯胎干细胞的功能。2009年,她与中科院动物所的周琪等人合作,把诱导多能干细胞四倍体的囊胚注射进一只存活的小白鼠,得到了新一代的小鼠“小小”。

随后,他们用3株细胞系繁殖了27只活的小鼠,这是世界上首次证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全能性,能繁殖下一代,为干细胞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也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奠定了基础。

曾凡一他们将这只具备学术意义的小鼠取名“小小”,为的是见证他们在科研上取得的第一次“小小”成就。

这项研究成果果然轰动了世界科学界,它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世界医学的十大突破之一。

科研路上,曾凡一不觉得枯燥,累了的时候,她就拿起身边的萨克斯吹起来,或者回到家弹上几首喜欢的曲子,这于她来说不仅是放松,更是享受。

她非常感谢父母,不但培养了自己科研的兴趣,还培养了自己音乐的爱好,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让她的人生不断攀越高峰,比常人更享受生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