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条里的时代记忆
作者:朱健琳
整理东西时,发现抽屉底下躺着张发黄的纸条,原来是一张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工资条。看着这张既陌生又熟悉的纸条,我的思潮随之起伏。小小工资条书写着岁月的过往,镌刻着时代的记忆。
工资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成为了光荣的插队知青,不久,又很荣幸地当上了一所乡村学校的老师。近三年的乡教生涯,教过小学的各种科目,也兼任过带帽子初中班的英语老师,工作很辛苦,可笑的是竟没有关于领工资的记忆。只记得那时在村小,为数不多的公办教师才有每月三四十元的固定工资,而公社有编制的民办老师,月工资是24元。像我这类不算编制内的民办老师,拿的是乡政府一年有限的补贴,挣的是所在生产队全劳动力平均工分。也就是要等到年末,生产队分红了,队里的全劳动力分到的钞票,就是我们一年工作下来的报酬。
早期的小学课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师范毕业来到本地一所学校,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42元5角。那时候学校的出纳会计是王佩霞老师,王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发工资的前几天,王老师总是在办公室里的算盘上拨啊算啊,常常加班加点到很晚,直到工资和账册不差分毫。那时候还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每个月的工资账册完全靠手写,会计还得事先从银行领来现金,再回办公室关起门来慢慢地数。由于那时老师的工资都不高,需要精确到几角几分,最后才按人员将钞票分装好。我们拿到手的工资,是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的现金,每个信封上写着教职工的姓名,信封的左上角有一排小小的数字,标注了每月所得的工资数字。我们领了工资签了名后,将信封还给会计,因为这个信封必须是要重复使用的。
装工资的信封
银行排队
那个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完善提高,以前杂乱的师资队伍得到调整,全国的民办教师正在逐步纳入正规教师队伍,民师队伍慢慢消失。我们吴江地区走在全国的前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通过考试,公平竞争,合格的民办教师基本都转为了公办老师。于此,学校所有教职工的工资纳入正规。那时教师的工资大都没有超过百元,也很少有涨工资的机会,好不容易盼到了加工资,那个增加的数字不会超过五元。那时的教师收入偏低,教师也没有今天的社会地位。记得那时吴江地区有不少生产效益好的工厂企业,开始大发奖金了,记得平望镇上有家“上缝三厂”(因和上海缝纫机厂合营故得此名)那时红得真羡煞一些年轻的老师。据说夫妻双双在那里工作的话,月收入竟可以购买一条纯金项链呢。传言的真假不重要,只是从侧面反应了当时教师的收入确实很低。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者和学校同事的合影
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师也受到了社会的尊重。1985年9月10日,老师们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节日,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尊师重教落到了实处,工资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老师的工资不再是原来单一的薪级工资,而是开始有了教龄和工龄补贴,有了班主任津贴等。后来为了激励老师更优质更高效的工作,还有了绩效工资等等,工资条上的数字也从两位数增加到了三位数、四位数。
作者(摄于1985年)
当然工资的发放也有了根本变化,无需再由出纳会计把现金领回来再分发,而是由银行直接转到每个人的银行存折本上,简单明了,取存自由。后来,有了银行卡,就更方便了,白天有事,晚上也可以在银行ATM机上随时取用。除非你要看工资明细,那得去领工资条,通常根本不用再去财会室了,那一只只破旧的装工资的牛皮信封早已光荣地进了历史的收纳箱。自从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领工资就更简单便捷了,无论身在何处,工资有何变化,只要动动手指,工资就会准确无误地“从天而降”到你身边!
移动支付
现在我已退休多年,并离开本地来到了另一个城市生活。崭新的科技给百姓的幸福生活带来春风般的快乐惬意。我关注了相关银行的微信公众号,绑定了工资银行卡,只要工资一到账,“嘟”一声,我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小小工资条,像一位时光老人,默默陪伴我们一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它心中装着光阴的故事,时代的记忆。当往事如烟般散去时,我们不会忘却初心,更不忘感恩。愿祖国更昌盛,愿人民更幸福!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6-05